开平村落发端于10世纪的宋朝,现存最早的村落形成于14世纪的明朝;现存最早的开平碉楼建于17世纪,繁荣、兴盛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是由排列有序的传统房屋、适应防匪防洪特殊需要的形式多样的高层建筑--碉楼,以及村庄共有的池塘、宗社建筑、排水沟渠等,依据中国传统的堪舆理念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汇聚而成。
开平的华侨旅居欧美各国,因此这里的碉楼都带有浓郁的欧美风情。现存的1833座碉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又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有中西结合的庭院式、别墅式等。
2007年,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有关“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同时,它也是国际有关“移民文化”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原为新会、新兴、恩平三县交界之地,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土匪猖獗,明朝万历年间在此驻兵镇守,始有“开平”之名。鸦片战争以后,开平人开始大批出洋谋生。到了民国年间,战乱频仍,匪患尤为猖獗,海外华侨为保家财安全,纷纷回乡建碉楼。碉楼林立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期碉楼达3000多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侨汇的减少和中断,侨乡建设基本停顿,开平碉楼的建设进入衰落期。至现代,开平政府保护了一大批最具代表性的碉楼,使其完好地保存至今。
现存,开平有1833座碉楼和近3000个村落,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有三门里村落、自力村村落、锦江里村落和马降龙村落群。三门里村由明正统年间从赤坎镇迁来的关氏家族的一支兴建而成,其最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是迎龙楼,这也是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是关氏家族第十七世祖于明朝嘉靖年间出资兴建的,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自力村是开平现存碉楼最多、最集中的村落之一,全村共有9座碉楼和6每个人西式别墅,形成了自力村碉楼群。在自力村碉楼群中,铭石楼是最亮丽的一座,由华侨方润文于1925年修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6层。方氏灯楼位于自力村村南的山坡上,楼体造型主要突出防御功能,中下部开窗小,施以西式门楣,封闭结实,以12个托脚使方正的楼体过渡到由拱券立柱环护的敞廊和具有拜占庭风格的穹隆顶亭阁组成的上部。
锦江里村落东北距开平市区35公里,66间青砖坡顶的民居分成10条街巷整齐排列,整个村落被茂密的竹林包围,竹林构成了村落的屏障。被竹林拥簇着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3座碉楼并排分布,坐落在村后。露出林端的高高楼体,成为该村亮丽的风景。
锦江里的村民都姓黄,是清光绪年间从附近的长安里迁来的。为了防范盗匪和洪水,村民们于1918年集资在村后建造了一座高五层的众楼,取名锦江楼。它是锦江里最早的一座碉楼,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正中为一悬山顶的楼房,墙体密布射击孔。
瑞石楼是开平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碉楼,也是开平现存碉楼中最高的建筑,共9层2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瑞石楼整体造型带有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其中又注入了中国建筑文化元素,有“开平第一楼”的美称。
马降龙村落群的7座碉楼和8座别墅大多稀疏地建在村后茂密的森林中。在这些碉楼中,天禄楼最有特色,它是1925年由永安村、南安村的29户黄姓村民集资兴建的。天禄楼是为了防范其东面数公里处的土匪而兴建的,当年该楼只允许男性村民使用,女性禁止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