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境内,地处长城以北。遗址的面积超过25000公顷,包含了寺庙、宫殿、墓葬群、游牧营地和连通水系的灌溉渠等。

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元大都(今北京)、元中都(今河北张北)并称元朝的“三都”。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军队攻入元大都。从此,元上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座沉睡在草原上的文化遗址。

元上都遗址鸟瞰

自忽必烈在开平府登基至元灭亡,其间历经11位皇帝共108年,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元朝的11位皇帝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主要是夏季)在元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而且在这11位皇帝中有6位的登基大典是在元上都举行的。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遗址上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留着中轴线和“横盘街”的城市布局。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外城西部发现了500多座房址、8条大型道路及众多支道。城墙、瓮城、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街道、房址及宫殿遗迹。

元上都夯土城墙

在中国,为了突出皇权至上,截取一段地球子午线作为皇家建筑中轴线的构思始于元代,更准确地说是始于元上都的修建。各个建筑沿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依次排列,左右对称、南北取直,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宫--北京故宫典型的建筑形式,而这一设计理念,最初来源于元上都。。

元上都玉碑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次、呈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