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汉魏洛阳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多个朝代的国都或王都。2014年6月22日,汉魏洛阳城作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成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丝绸之路上,“汉长安未央宫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这3处大型遗址完整贯穿了12个世纪,分别代表了丝路开拓、发展、鼎盛3个时期的东方文明。

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遗址

铜驼大街是汉魏洛阳城的南北中轴线,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轴线建筑的先例。后世的隋唐长安城、宋代开封城、明清北京城都延续了中轴线规划建设的传统。这条街宽约40多米,北接皇宫,南连大市,两侧对称分布着衙署和寺庙等,商贾云集,因宫城阊阖门外的大街两侧有一对铜驼而得名。

丝绸之路上既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有无数的精彩故事。这其中《丝路山水地图》回家的故事值得一提。《丝路山水地图》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皇家地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用汉字标注了丝绸之路上211个源自9种语言、音译而来的地名。

明代《丝路山水地图》

之前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人不会绘制地图,地理知识都是传教士教的。这幅地图由中国人绘制、标注,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

这幅珍贵的作品由私人收藏家收藏,故宫博物院一直希望购回国宝,但受经费限制未能成功。2017年,许荣茂先生得知此事后,出资1.33亿元将《丝路山水地图》购回,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让国宝回家。

在大众视野中,似乎承诺洛阳城比汉魏洛阳城更“出名”一些。然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处城址类世界遗产,具有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隋唐洛阳城只有定鼎门遗址列入世界遗产范围。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外郭城门,也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相当于北京城的永定门。定鼎门始建于隋代,经唐、五代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前后历时530年左右。其门址是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其间以城垣相连接的巨大建筑群。

考古人员曾在定鼎门前空地上发现过几处骆驼蹄痕。当时只有往来于西域的商队才会用骆驼,而且测量车辙轮距发现与唐代马车的标准尺寸相符,从而佐证了洛阳在隋唐时期是一座通联东西方的国际大都市。

定鼎门前骆驼蹄痕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相当于故宫的午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应天门先后历经隋、唐、五代、北宋4个历史时期。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应天门被金兵烧毁,结束了沿用530多年的历史。

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经5次考古发掘,证实了应天门是目前发现的,全国等级最高的城门楼遗址。为了让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应天门开展了复建项目,历经3年建设得以涅?重生。

唐、今应天门

明堂是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的皇宫正殿,在“安史之乱”中被毁。明堂一度计划复建,却多年未获批准。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了明堂的中心柱,为了保护遗址,经批准可以修建一个保护棚。复建后的明堂与距它112米复建的“天堂”成为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隋唐洛阳城明堂与天堂

隋唐洛阳城内的九洲池始建于隋代,唐宋时期沿用,因似东海的九洲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九洲池占地52万平方米,考古发现约有13.9平方米。九洲池荟萃了唐宋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典范。

其整体规划沿用了汉代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院而已,堆土围岛,造瀛洲、蓬莱诸岛,岛上筑殿造亭,其间堤岸屈曲,鸟鱼翔泳,花卉罗植。池水向紫微城辐射,园内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其景美不胜收。

隋唐洛阳城九洲池夜景

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不同,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设置在都城的西侧。偏西的设置将整个西边的山丘都划归城市的范围,让整座城市呈现了有山有水的好风光。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中就有“洛阳模式”。

丝绸之路的申遗之路,现在想来也是非常曲折的。早在1998年就已经启动了丝绸之路的申遗。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众多,8年之后的2006年我们才与包括吉尔吉斯坦在内的中亚5国达成初步共识。但是因为各国对遗产的认识不同,工作开展速度也不一样,申报时间一拖再拖。

2011年底,世界遗产中心又对联合申遗的规则规则做了重大调整。我们迅速应对、调整方案,与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加快推进工作。终于在2013年提交了申遗文本。2014年6月,丝绸之路的申遗通过了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