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古代亚欧大陆间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它从中国古代的长安/洛阳往西,经中亚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东西长约1万千米,南北宽约3000千米,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线路。
高昌故城,又称“亦都护城”,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镇。自公元前1世纪西汉王朝在此屯垦戍堡,史称“高昌壁”,从此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愈加紧密;魏晋时期,高昌地区先后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地方政权,称为“高昌国”;640年,唐朝灭高昌,在其地设立西州;宋元时期,高昌作为回鹘王国的国都,至14世纪被废弃,沿用了1400余年。
高昌城被誉为“汉代的长安城”。高昌城规划布局也采用长安里坊制,分为外城、内城、宫城(可汗堡)三重城,规模宏大。高昌王国奉行佛教,曾与于阗(今和田)、龟兹(今阿克苏)并称为我国西域三大佛教中心。大佛寺位于高昌故城西南角,是高昌王国崇奉佛教的见证。
阿斯塔那墓葬群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这里埋葬的既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被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吐鲁番地下博物馆”。由于地势高敞,气候火热干燥,墓穴内形成天然无菌环境,墓中古尸及随葬物品历经千年不腐,从而保存了大量文物。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以文书、墓志、纺织品为代表的文物上万件,是新疆地区发掘晋唐墓葬数量和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存。还有伏羲女娲图、弈棋仕女图、绢衣彩绘木俑、镇墓兽、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各种彩绘泥俑等重要文物。很多绘画、泥俑及其他成千上万件出土文物色彩鲜丽如新,保存十分完好。
1966年-1972年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了多种式样的精美面点,如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以及叶形面点、筒形面卷等。1972年,在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了宝相花纹月饼,正面压制有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图案和印度佛教莲花纹中国化的定相花图案,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月饼式糕点实物。考古人员在墓葬中还发现了唐代的饺子,外皮原料也为小麦粉,形状与今天无异。
在新疆考古中,出土文书是一大考古特色。古代吐鲁番居民习惯将废弃的公私文书裁剪成死者穿戴的鞋靴、冠帽、腰带和枕褥的形状,作为陪葬品,放置于地下房屋式墓冢内。同时,由于吐鲁番气候极其干燥,适合保存,纸寿千年,为吐鲁番留下了还原历史的文字档案。
吐鲁番文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质档案之一。经学者们多年精心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2000多种。文书上的纪年,最早的是西晋泰始九年(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前后历时500多年。1969年,阿斯塔那363号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1300多年前一个年仅12岁的小学生卜天寿的作业本--《论语.郑玄注》抄本。郑玄为东汉经学大师,其所注《论语》在唐代之后就失传了,却在西域被发掘出土。
吐峪沟石窟是吐鲁番建造最早的洞窟,在这里发现了《诸佛要集经》,写于西晋元康六年(196年),年代久远。1981年,在清理吐峪沟崖体前的堆积物时发现了《大唐西域记》手写版残卷,别称《玄奘行传》。《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记叙玄奘西行求法所历的城邦、地区、国家概况,涉及气候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政治、神话传说、佛教遗迹等。
壁画是丝绸之路上又一文化印记。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修建于6-7世纪麴氏高昌时期。9-12世纪,柏孜克里克石窟成为回鹘王族寺院,达到最繁华的时期。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石窟开始衰落。15世纪中叶,柏孜克里克石窟在战争中沦为废墟。
柏孜克里克石窟现存洞窟83个,保存有1200余平方米的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天王等尊像画,以及说法图、经变图、供养人像、山水花鸟画和装饰图案等。柏孜克里克石窟33号洞窟有一幅《王子举哀图》。佛经里说释迦牟尼涅?后,古印度16个国家派出王子前来奔丧举哀。画面中有16个人,帽饰皆不同,体现了民族融合。
《众人奏乐图》也是柏孜克里克石窟的珍品之一,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画面上是由伎乐6个组成的乐队,蹙眉瞪眼、环髻高耸,聚精会神地演奏着横笛、琵琶、铜铙、拍板等乐器。这幅壁画更是文化交融的体现,不同肤色的人在用不同乐器演奏,热闹非凡。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共有33处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境内有22处,其中6处遗址位于新疆,即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都位于吐鲁番。
交河故城是吐鲁番盆地的次中心,开创和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14世纪由于连年遭受战火摧残,交河城逐渐衰落。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2000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废墟”。
正因为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这些遗迹的存在,丝绸之路才不再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这些在历史上的闪亮坐标,串联起文明交流互鉴的脉络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