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鼓浪屿,作为著名的风景区,有“海上花园”“万国建筑博览会”“钢琴之岛”之美称。相传海浪冲击这座海岛西南海滨的一块有孔礁石时,会发出擂鼓般的声响,这块礁石从而得名“鼓浪石”,这座小岛也就被称为“鼓浪屿”。

美丽的鼓浪屿

作为风景区的鼓浪屿为民众所熟知,但很多人却不太熟悉这里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2017年7月,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据考,鼓浪屿在明代已经与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其中不仅包括东亚、东南亚地区国家,还以吕宋(今菲律宾)为中转,与欧美各国建立了商贸联系。到17世纪初,厦门岛、鼓浪屿已被明确地标示在西方人的航海图上。

鼓浪屿钢琴码头

19世纪中叶,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多元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场域。1843年,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厦门开埠,成为清朝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于鼓浪屿与厦门港隔海相望,对渡便利,风景秀丽,西方人陆续进入鼓浪屿生活。

鼓浪屿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开始其近代化历程。到了清末民初,这座岛上就形成了一个闽南本土居民、归国华侨和多国外来居民混居的和谐的社区。所以说,鼓浪屿是一个国际居民共同管理的成功的东方样板,这也是鼓浪屿申遗成功的关键所在。

鼓浪屿国际社区

鼓浪屿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发生过一个插曲。国际专家现场考察是审核能否列为世界遗产的一个“规定动作”。从2008年提出申遗到2016年专家来考察已经历时8年,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就在日本籍专家刈谷勇雅原定来鼓浪屿考察的前三天,闽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台风“莫兰蒂”在厦门登陆,风力达17级。

“莫兰蒂”台风造成的破坏

台风过后,鼓浪屿的景观被摧残得满目疮痍。于是鼓浪屿管委会跟专家沟通,希望他能推迟一个月再来考察。结果,鼓浪屿只用20个日夜就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抢修了水电、文物,疏通了道路,稳定了物价,开放了景区,创造了一个奇迹---“鼓浪屿速度“。

“莫兰蒂”台风过境,使19棵百年古树轰然倒下,于是当时正在驻岛创作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群艺术家,开展了一场以保护古树为重点,以艺术创作为升华的“莫兰蒂艺术再生计划”。如今,一些古树尽管残缺,但已长满新芽,那些无法存活的也已变成纪念遗址或艺术作品。“倒伏古树”留住了台风的声音,也留下了大家共同应对台风的声音,成为现今鼓浪屿的景观之一。

鼓浪屿“倒伏古树”

台风过后一个月,当刈谷勇雅在鼓浪屿遗产监测中心观看台风登陆当夜的画面,并参观了灾后重建的展览馆及岛上的景区和社区后,对鼓浪屿防御天灾及灾后重建的能力表示了赞赏。可见,对灾害的预防和应对,为鼓浪屿申遗成功加了很多分。

鼓浪屿遗产监测中心设在原中南银行旧址三层。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有助于更好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在世界遗产数量方面与中国并列世界首位,他们利用卫星系统结合普通监测技术和人员监控,建立了一套全方位服务于世界文化遗产本体和环境的监测系统,在遗产监测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

中南银行旧址

鼓浪屿的监测系统建于申遗过程中,具有自身特色。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平台具有数据采集、统计、管理和自动预警、预警处置、反馈等功能,还可以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互联互通,便于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专家随时“会诊”

鼓浪屿全岛设有200多个摄像头,其中包括7个高空摄像头,实现了全岛全覆盖。遗产监测中心的32块屏幕,实时收集所有摄像头拍摄的信息,并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联网监控。鼓浪屿还针对多级管理机构、居民、社区共同管理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一个岛民共同参与和管理的监测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