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及申遗过程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都在北纬30度线上。其中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都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而中华文明过去被国际汉学界评论国开始于3500年前的商代。35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为实证,那里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故乡。良渚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把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推进到了5000年前。

对于“国家”的形成标准,考古学界有不同看法。比如过去国际上有学者认为文明需要有城市、金属(例如青铜器)、文字“三要素”,但实际上不同的文明形成,应该有自己的标准。比如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它展示出的灿烂文化,远远比“三要素”更丰富。因此,良渚古城不仅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对于“文明”的定义。

良渚古城遗址全景

良渚古城遗址对于“文明”的补充诠释之一就是水利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良渚水利工程的评语中说,它改写了世界水利史。良渚水利工程修建于距今5000-4700年,是中国乃至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比“大禹治水”的传说还早1000年。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

良渚博物馆的展览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从良渚文化的考古研究、良渚古国的再现、良渚文明的揭示三个方面,完整展示了发现良渚古城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考古历程,以及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同时期营建规模最大、配置级别最高、出土文物最精美的古城遗址。

良渚玉琮王

从1936年到今天,良渚文明经历了四代考古人的寻找与守望。良渚文明第一代考古人的代表是施昕更先生。1936年,年仅25岁的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古城遗址,并进行了考古发掘,认为这里是“以黑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幸的是,1939年5月,施昕更先生感染猩红热,病逝于瑞安医院,年仅2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代考古学家开始涌现,代表人物是吴永康、王明达先生,也包括后来的张忠培、严文明先生等。

2016年,张忠培先生、宿白先生、谢辰生先生和黄景略先生共同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呼吁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证明中华5000年文明。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了。

良渚申遗成功

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一般都有陈述环节,陈述要简短、精彩、透彻。各国的代表根据这陈述和申报文本表态发言,决定是否同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论分4档,最高档就是同意,第二档是需要修正,第三档是驳回再报,第四档是彻底否定。良渚古城遗址的申报过程,从陈述到表态发言、确认,只用了13分钟。

2010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其中就有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支持下,经过良渚管委会和考古单位共同努力,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环境的整治取得了重要成果。今天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我们看到了发掘遗址、水稻田、荷花池、水城门等,这些都得到了非常智慧的展示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