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年7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经评议后获得一致通过,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石湖港

其实,“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并非遗产地名称的第一选择。2018年,泉州曾以“古泉州史迹”之名申报世界遗产。但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现场考察和技术审查之后,给出了“不予列入”的建议。2018年6月,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泉州不幸申遗失败。

而在这次失败之前,泉州已走过了17年的坎坷申遗路。2001年,凭借保留有最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以及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钦点正名,福建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泉州列入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当时,鉴于“捆绑式”申遗成功率较高,国家文物局计划将泉州、宁波等沿海城市捆绑申报海上丝绸之路项目,但是,申遗进展缓慢。

海上丝绸之路地图

2013年,中央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此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进程开始加速。泉州仍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成员之一进行申遗。直到2017年1月26日,经过科学论证,中国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才开始单独申遗。

2018年“古泉州史迹”申遗失败之后,泉州积极寻找失败原因,最终提出2018年泉州申遗文本主要存在宏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虚化、对比分析失焦、细节依据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泉州申遗需要新的“落脚点”和叙事方式。

泉州石湖码头

2021年,泉州的新叙事终于得到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认可,给予了“建议无保留列入”的评估结果。从2018年的“不予列入”到“建议无保留列入”,3年后评估结果发生了巨大转变,在新的叙事中,主要有哪些思路转变呢?

首先,遗产名称转变。泉州申遗项目的名称“古泉州史迹”变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进一步发掘成果展示出,泉州的突出普通价值不是史迹点本身,而这些史迹所共同揭示的10-14世纪泉州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同时,宋元之前中国的第一大港一直是广州,宋元之后泉州海贸因禁海政策而快速衰落,只有在宋元的400年间,泉州辉煌无匹,是属于天下万民的海港。因此名称中把时间定位到宋元时期。

泉州洛阳桥

其次,泉州的补报项目新增了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德化窑址6个遗产点,遗产点总数达到了22个。同时,遗产区面积、缓冲区面积均成倍增加。

最后,更改申遗文本。在先前版本的申遗文本中,遗产点按主题划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城市基础设施史迹3组。更新后的申遗文本中,遗产点的叙事逻辑重新调整,22个遗产点按照机构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结构、生产基地、交通网络、整体格局6大关键要素,重新归类。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之前版本中的遗址点更多体现了中国视野,新的文本遗址点更多强调的是其在泉州商贸体系中的作用及世界影响力。以天后宫为例,在2017年文本里的价值阐述是“现存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天后宫,传统闽南建筑风格;见证了中国东南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而在新版本中,则改为“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

这3个转变使泉州的遗产定位更加明晰,以各个遗产点的历史地理叙事来突出展示遗产地整体的价值。

开元寺东西塔

“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分别为: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石湖码头是宋元时期泉州最大的港口,也是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站。 宋元时期,商船们只要远远望见万寿塔,就知道已经抵达泉州湾。继续行驶,会看到六胜塔,再溯晋江而上抵达内港江口码头,在市舶司办理海关手续、卸货,就可以经洛阳桥、安平桥和顺济桥运往陆路。这3座桥共同构建了连接泉州与其他城市的“沿海大通道”。

泉州万寿塔

德化窑址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中,与磁灶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一起,共同体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的生产,是宋元时期泉州手工业的珍贵见证。

开元寺位于西街,是福建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组群。除了开元寺外,泉州的清净寺、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及学宫、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老君岩造像等,共同体现了泉州作为多元社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