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近代以来更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被写入我国国歌。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开放长城旅游,维修开放了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等处长城,后又维修开放了嘉峪关、金山岭、慕田峪、司马台、黄崖关、九门口、玉门关、阳光等数十处地段的长城墙体、关口、烽火台、敌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30万,耗时10余年,修筑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第一道“万里长城”由此出现。或许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广为流传,很多人认为秦长城是最早修筑的长城,其实楚长城才是最早修筑的。楚长城在历史文献中被称作“方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在整合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国性长城”。汉代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多修少建,最终形成的汉长城东起朝鲜中北部,中经阴山和河西走廊,西达新疆库尔勒,北至蒙古境内。
明代改变传统的“土长城”夯筑方式,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为长城城墙包砌了砖,绵延“万里”的长城基本成为“砖砌长城”。砖砌长城更为坚固,因此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长城都是明长城。长城的修筑一直到清代中期以后才结束,延续了2000多年。经过各朝的修建,最终形成了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达甘肃嘉峪关的长城,其主体包括由墙体、马道、敌台、铺房等构成的城墙,以及沿线配置的城堡、关口等相关军事设施。
1987年,长城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长城申报范围涉及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将各个时期修建的长城长度加起来,共有5万千米以上。
元明清时期,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其畿辅的怀柔,战略位置突出。尤其是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怀柔长城就成为“京师北门,长陵玄武”。史料记载,怀柔境内的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大将徐达、常遇春督造从山海关到慕田峪的长城。
整个明代,长城的修筑基本上没有间断。特别是隆庆年间,明穆宗将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从南方调到蓟州一带,与蓟辽总兵谟纶共同负责督建长城,明长城最终成形。蓟镇、昌镇、宣府镇三镇长城在这里交汇,形成了内外长城、双边镇守、拱卫京师的格局,屹立于京北燕山龙脊之上。
怀柔区已认定的长城资源以明代长城为主,另有两段北齐长城墙体。“万里长城最险段”之称的箭扣长城、“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慕田峪长城、“山间碧玉,水中长城”的黄花水长城都位于怀柔境内。
箭扣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北。箭扣长城海拔1141米,绵延约10千米,包含牛角边、正北楼、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到仰、北京结、九眼楼等,充分展现了长城的惊、险、奇、特、绝、野。
例如,鹰飞倒仰段位于小火焰山东南,山势急转而下,约行800米,一峰突兀而起,北侧万丈悬崖,长城至此如巨龙腾空,直奔山顶,惊险异常,即使是老鹰飞到此都得仰面而飞,故人称此处为“鹰飞倒仰”。
黄花城水长城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境内,因三段长城入水而得名 。黄花城水长城的“四大奇观”引人入胜:“长城绕湖畔”,长城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巨龙探水湾”,湖水将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长城的奇特景观;
”沧桑古栗园“,园内古栗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峭壁山水潭“,从半岛到黑龙潭,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小溪流水,景区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