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坝的评价是: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
秦陵的修建工程,从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去世,嬴政继立秦王位就开始了。先后主持这一宏大工程的是当时秦国的名相吕不韦和李斯。秦陵的大规模修建是在秦统一中国以后。史书记载,建造陵墓动用的劳动力最多时达到70余万人。
秦始皇陵依咸阳城形制,建造了内、外两道城垣,内外城墙四面都有城门。位于内城南部的秦始皇陵,封土呈覆斗形,至20世纪60年代,尚在封土高76米。经钻探所知,墓葬至少在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陵园内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达600多处。此外,陵园内还有已被毁掉的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群,以及埋藏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铜车马和大量兵马俑的出土让世人叹为观止。
1956年,秦始皇陵被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相关保护标志。1962年,立“秦始皇帝陵”碑亭。同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开始了秦始皇陵的考古调查工作。
1974年3月29日,临潼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考古工作者随即展开勘探工作。同年7月15日,秦兵马俑考古队进驻西杨村,在西杨村发掘4个俑坑,清理出兵马俑达2000多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1987年12月11日,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陵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陵园外城周长6294米。陵园由陵墓、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礼制性建筑、陪葬墓、各种附属建筑等构成。目前在秦始皇陵内共发现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陪葬坑主要有兵马俑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动物坑、青铜水禽坑等;陪葬墓主要有公子公主墓、修陵人墓等。大型建筑遗址有寝殿、便殿等。在陵园建神道、立石刻也始于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最重要的建筑—地宫,据史书记载,曾被项羽、石季龙、黄巢、牧羊儿等人盗掘和破坏,但从考古勘探、史料记载和保存现状分析,它被盗掘成功的概率较低。通过今天的科学勘探和发掘判断,其地下部分的结构、布局基本未受侵扰。
对秦始皇陵园区进行全面考古勘探始于1962年,特别是1974年发现兵马俑后,考古钻探、调查和发掘一直在进行之中,至今没有间断。发现的K9802、K9901、K0006、K0007陪葬坑陆续被清理出来,为秦始皇陵的研究和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对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加大对秦陵文化的研究和出土文物的展示工作。除了K0006陪葬坑(文官俑坑),K9901陪葬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展厅,兵马俑一、二、三号坑等常设展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策划引进了“帝国之路”系列展、“东周时期区域文化”系列展等临时展览,从整体上展示秦文化发展壮大直至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