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自上古至周,多次被选定为王都或侯都,2500多年前,孔子诞生在这里。他在此开坛授学,创立儒家。在孔子以后数百年中,此地儒学人才辈出,除了元圣周公、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等先贤大儒也曾生活在这里。历史底蕴的积累,让曲阜拥有了“东方圣城”的美誉。
中国有曲阜,曲阜有三孔,三孔分别是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的孔庙,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府,还有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孔林。1994年,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创始人,春秋末期鲁国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作祀庙,陈列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自鲁哀公之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修建。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清代孔庙修建了14次。
孔庙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长达113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九进院落,门坊54座,有殿、堂、坛、阁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300多亩。走过棂星门、圣时门,豁然洞开,古柏林立,中间一条宽阔的甬道通向前方,肃穆的气氛让前来参拜的人们静心凝神,敬慕庄重之情油然而生。
穿过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到达碑亭院。这里东西排列着13座碑亭,是专为保存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包含金代碑亭2座、元代碑亭2府、清代碑亭9座。历代多有君王来孔庙祭祀孔圣人,而且凡来者多在此刻碑留字,亭内存唐、宋、元、明、清等石碑55座,都是历代帝王祭拜孔子时颁赠的颂扬之碑。
清雍正二年的孔庙核心建筑大成殿发生大火,将其及周围建筑全部烧毁。雍正帝下令重建,大成殿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名字源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称赞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当年雍正帝特许大成殿按照皇宫的规格重新建造,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之上,金碧辉煌的大成殿凌空而起。
大成殿最为有名的是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大成殿内悬挂着自康熙至宣统9位帝王之匾。从西汉到清代,先后有12位皇帝19次亲临孔庙祭祀,近百位皇帝派遣代表到此代祭。
箭扣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北。箭扣长城海拔1141米,绵延约10千米,包含牛角边、正北楼、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到仰、北京结、九眼楼等,充分展现了长城的惊、险、奇、特、绝、野。
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专制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在古建筑400多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档案是孔氏家族在族内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文书档案,现存明代档案62卷,清代档案6538卷,民国档案2421卷,共9021卷30余万件,始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止于1948年,包含400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内容最为广博的家族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孔府旧藏8000多件明代以来衣冠服饰,其中明代服饰60余件,十分罕见,弥足珍贵。这些服饰如今都收藏在孔子博物馆,全国也只有这里收藏有传世的明代服饰藏品。孔府旧藏服饰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为朝廷赏赐,二为孔府自行置办。孔子博物馆常设展“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集结了馆内所藏明代衍圣公家族服饰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孔子去世后,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形成现今规模—周围林墙5591米,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
孔庙、孔府、孔林构成曲阜三孔,如今的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组成“新三孔”。孔子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70万件。从三孔“拜孔”到尼山“学孔”再到慢城“儒客”贯穿南北的儒家文化深度旅游大格局,“新三孔”与“老三孔”完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