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位于中国四川境内,地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市、成都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四个地级行政区的12个县或县级市,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于此,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006年7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覆盖面积大、海拔范围宽,加上特殊的植物地理位置和西部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得栖息地气候即使在最干旱时期依然保持湿润,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虽然垂直差异明显,但处在长江上游的岷江与大渡河两大干流之间,受大气降水、冰雪融水与地下水补给,均为常年水系,是长江自然保护的核心地区之一。

大熊猫栖息地四姑娘山

四川卧龙-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植物垂直自然带谱明显,植物物种丰富。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等27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4种,二级保护的有13种,三级保护的有10种。这里还是中国和全球的杜鹃多样性中心之一,区内的杜鹃高达95种。珙桐树形美观,花朵奇特雅丽,酷似展翅欲飞的群鸽栖于树上,国外称之“中国的鸽子树”,国内誉之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大量珍稀濒危脊椎动物和蝶类的高密度分布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6种,包括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16种,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白马鸡等62种,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香鼬、豹猫等8种。被学术界称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与动植物博物馆。

四川卧龙大熊猫

四川卧龙-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具有众多与藏、羌民族文化、汉族寺庙、道教和清代天主教相关的历史遗迹。其中,羌族和藏族独特的建筑、服饰、语言、舞蹈、宗教等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

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政府从1963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卧龙及喇叭河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由于大面积竹林开花,原有保护区食物来源不足,因此又建立新的保护区,并开展国际合作。1978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 ,在卧龙建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随着国际合作的开展,大熊猫生态研究与繁育研究计划的实施,新的研究发现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大熊猫栖息地

7个自然保护区和9个风景名胜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喇叭河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鸡冠山-九龙沟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夹金山风景名胜区、米亚罗风景名胜区、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灵鹫山-大雪峰风景名胜区、二郎山风景名胜区、草坡自然保护区)逐步建立起来,并从法律、规划等方面加强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