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羊城八景
元代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间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
宋代羊城八景创始于南宋,距元代并不远,再加上元代历史不长,羊城变动不大,因而元代八景中保留了宋代八景中的四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间濂泉)。元代时越秀山和白云山得到较好的开发,于是越秀山有了“粤台秋月”一景;白云山新增了“景泰僧归”、“白云晚望”两景。
元代八景其特点有二,一是所取之景都在城外,有的远至六十里外;二是景点全是山水之景。除保留宋代的前四景为水景外,新增的4处全是山景。而这4景中的灵洲鳌负景在今南海官窑之灵洲山,今已全部消失。景泰僧归也已坍毁。
扶胥浴日
景在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扶胥镇在宋代时发展成为广州近郊八大镇之一,镇海边有一个小山岗,位于南海神庙西南,岗上建有一亭,差不多覆盖整个峰顶,名“浴日亭”。黎明时登 亭观日出,只见旭日如浸浴在万顷波涛之中,空中红日与水中太阳相辉映,构成一幅天地交融 的壮丽图景。
石门返照
景在白云区江高镇石门村。宋代时,石门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当时这里叫石门镇,为宋代广州近郊八大镇之一。该处西华岭、石门山、风林岭等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被流溪河切开了一个三十多米的缺口,两岸峰峦耸立,夹对如门,故称石门。“反照”的景色主要是指那宽阔的江面,两江从远处奔来,在此交汇;江岸群山相拥,整个景象有激扬浩荡之感。
大通烟雨
大通烟雨一景在大通寺,大通寺故址位于今芳村花地河口的东南侧。宋代时那一带叫大通镇,该镇和石门镇一样,是宋代广州近郊八大镇之一。
关于大通烟雨一景,说法不一。
一说,相传寺内有一口能预测天气的古井,名烟雨井,每当下雨之前,井口上便会摇曳生烟,雾气漫漫,因而得“大通烟雨”一名。
另一说,由于大通寺位于花地河口,上连珠江,水道往来船舶众多,岸上绿树环绕,江中碧波荡漾,每逢阴雨天时,江上烟雾朦胧,水天一色,景色如诗如画,最是凄迷;此时,大通寺隐现其中,缥缈迷茫,似蓬莱仙岛一般,充满神秘色彩,因而得名。
蒲涧帘泉
蒲涧是白云山东麓的一个山涧,古时因盛产菖蒲草而得名。今白云山山顶公园“天南第一 峰”牌坊所在处一带古称云岩,又名滴水岩,岩下即是蒲涧。从涧底至涧顶,高数十米。从古 代至民国初年,这滴水岩是冬天滴水而夏天成瀑,飞泉挂壁,如帘幕般直泻而下,故名“帘泉 ”。
粤(越)台秋月
粤(越)台指越王台,具体位置尚无定论,流行的说法是在今孙中山纪念碑所在的山岗,因其山下有越王井而得名。越王台原是南越国君臣饮宴游乐的地方,北宋时“夹道栽菊,黄花 迤逦”,至南宋越王台开始没落。而此时却成为元代羊城八景之一。秋高气爽之夜,一轮冷月照在越王岗顶这个千年古台上,四周幽深寂寥,林木森森,远望南面州城中点点灯火,那景色 分外凄迷。
景泰僧归
景点位于白云山山顶公园中部东侧,有一花岗石牌坊,坊额刻有“天南第一峰”。牌坊所在山地海拔高度约200米,但并非白云山最高的山峰(白云山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双溪顶海 拔346米)。
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09年),该处建有佛教名刹景泰寺。宋代更名为龙果寺。元代寺院附近建有归僧亭,“景泰归僧”为当时的“羊城八景”之一。
当年的景泰寺所在,是距州城数里的郊外,峦峰叠翠,绿树成荫,潺潺流水,鸟鸣清脆,一派田野风光;寺南俯瞰月池,北倚摩星岭,西迎紫金台,东望碧虚观,近有蒲涧滴水岩。游山远眺,望云雾之中,有僧侣归来。这便是“景泰僧归”的景致。
白云晚望
一般认为,景点在今天的白云山山顶公园晚望岗。今岗上建有长廊,廊之东头悬有一木匾额,上书“白云晚望”,红底黑字。此景自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了。当时的白云山是远离州城的从山林莽,湿气郁重,云蒸雾蔚,夕阳西下之时,观赏山上白云飞渡,或山南州城墟落,是为此景。
灵洲鳌负
灵州是山名,位于今广东南海市官窑镇附近,距离广州城60多里。古时北江一支流从胥江(今芦苞)经灵州到广州的芦苞涌;西江水由三水河口经西南涌也在灵州由下和北江水相汇。 这样灵州就成了西、北二江到广州航道的交汇点。灵州山屹立在江心,高数十米,站在山峰上 举目四顾,只见山上花木葱茏,古树参天,秀气蒸郁,亭台楼阁点缀其中,山下四面环水,江 面宽阔,视野苍茫,西、北二江之水自远方奔涌而来,水天一色,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是为“灵洲鳌负”之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