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苏联战略方针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1935年-1936年间,党中央在到达陕北前后,曾提出了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形成与演变,对红西路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考察红西路军的历史,首先要从党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形成与演变着手。

红军长征开始之后,党中央同共产国际中断了联系,这虽然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走向成熟,但也使中国革命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援,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党中央到达陕北后,随着张浩(林育英)、阎红彦等人从苏联陆续回国,党中央同共产国际的电信联系开始恢复。

林育英等人的到来,也带来了斯大林不反对中国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方(新疆方向)靠近苏联的意见。1936年2月14日,林育英、张闻天致电朱德和张国焘,建议红四方面军向陕甘发展,指出:“育英动身时曾得到斯大林同志同意,主力红军可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接近苏联。”

党中央到达陕北后,面对国内形势变化和对苏联因素的考虑,从实现对日作战的目的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打通苏联”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作为红军东征的战略任务之一去执行。12月23日,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军事问题的报告,提出红军的行动应放在“打通苏联”和“巩固扩大苏区”两项任务上,总的方针是与苏联取得联系。

---
line drawing of a dog

具体行动准备三个步骤,一是在陕西,从南北两线给进犯之敌以打击,保证东征的后方安全;二是在山西,开辟苏区,扩大红军,筹措给养;三是在绥远,依日军对绥远的进攻情况,由山西转向绥远,接近外蒙,打通苏联,便于抗日。但是,党中央打通苏联的方针在东征中未能实现。东征红军进入山西后,由于蒋介石、阎锡山军队的阻挠,于5月初在实现了第二个步骤后,安全西渡回到了陕北。

东征战役结束后,党中央做出了西征的决定,提出了占领宁夏,从外蒙接通苏联的战略方针。西征战役开始后,随着西方野战军的胜利,党中央打通苏联的方针更趋明确具体。红一方面军西征以来,解放了定边、盐池、同心等城镇和甘、宁两省的大片地区,实现了打通苏联方针的第一步。

1936年6月,由于两广事变发生,蒋介石调剿共主力胡宗南部南下,甘南敌军兵力空虚。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南后,与西征的红一方面军形成了一、二、四三支主力红军会聚于甘肃境内,互为犄角、互相策应的有利战略格局。10月10日,红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