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高台城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12月27日,西路军撤离山丹、永昌地区继续西进,以五军开跑,九军和指挥部机关居中,三十军殿后,向高台、临泽开进。西路军且战且行,经过民乐洪水,越过甘州,涉过黑河,西进进入临泽境内。

1936年12月30日,红五军进入临泽县城,1937年元旦拂晓,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两个团和总部特务团四个连及两连骑兵共3000余人,几乎兵不血刃地一举攻占高台县城,守城的一千多民团投降,被红军收编。西路军总部随三十军进驻倪家营,红九军驻沙河堡。总部直属各部及总后勤部隶属的兵工厂和妇女团一部进驻临泽县城。

西进中,西路军白天抵抗敌人的堵截,晚上行军,比较大的一次失利是甘浚堡遭遇战。1月3日,徐向前、陈昌浩率西路军指挥部与九军一部西进途中,在甘州(今张掖市)西南的甘浚堡突然遭受马家军的黑莓。在突围中队伍被冲散,吃了大亏。这次战斗的损失,最严重的是西路军指挥机关的通讯联络系统受到破坏。在后来的高台战斗中,由于通讯联络中断而成了未能及时增援红五军的原因。

---
line drawing of a dog

西路军进入临泽、高台地区后,面临的情况更加困难。1937年1月4日,西路军给军委发报,汇报当时西路军面临的新问题,说明了西路军已面临难以独立完成任务的“空前困难”,并建议军委考虑以外力帮助西路军,一是以外交、武力手段扼阻二马,二是令三十一军、四过河配合,三是远方物资用外力送下。

这时的河东形势又趋紧张,蒋介石在扣押了张学良后,又派国民党“讨逆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调集重兵逼近西安,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1月6日,张闻天、毛泽东在致周恩来、秦邦宪的电报中说:“目前中心在坚决备战,拒顾迎张”。军委通令河东红军主力集结待命,准备配合友军作战,没有力量援助西路军。

在局势不利,迫不得已时,中革军委对西路军的实力仍抱有期望。1月5日,军委主席团电令西路军:“即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时勿再西进。”针对西路军希望外力帮助的想法,指出:“全靠你们自己团结奋斗,取得胜利,不要靠任何外面的援助。”

对于中央的指示,西路军指挥员感到有些情况不明和困惑。1月6日,郑重地以军政委员会的名义,向军委主席团发报,申述困难,并向中央提出建议。这封电报中,西路军领导人除提出对战略方针和外力的疑问外,强调西路军可以完成任务,但是要四军和三十一军归还建制。

1月7日,中央针对西路军提出的疑问回电,解答了要西路军“暂勿西进”的缘由。一是“军委并没有变更你们的基本任务,也没有要你们久停不进,仅要你们暂勿西进,暂在原地休整。二是”远方物资只送至安西,送到肃州是不可能的“。三是”四军、三十一军已集中长安附近,也不可能策应你们“。

党中央这时提出要西路军建立根据地,也是依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西路军状况做出的决策。因为东进的提议因西路军强调困难而搁置,继续西进,由于“远方货物是只能在约定时间送到安西的。最近两个多月没有电报来“。在共产国际援助没有着落的情况下,西路军西进是不可能取得援助的。在两个方向都无法抉择的条件下,只能通过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

与中央指示相配合,8日,张国焘以个人名义致电徐、陈,要西路军领导人坚定信心,独立作战。张国焘的电报,在分析形势。指明西路军面临的任务是必须击退二马的进攻,在临泽、高台、甘州地区站住脚跟。同时,着重强调军委对西路军的指示是一贯正确的。西路军应当在部队中,特别在干部中,提高党中央和军委的威信。

根据党中央的多次电报精神,面对外援无望,西进援助无着的困境,9日,西路军总指挥部将九军、三十军及指直集中于临泽、沙河堡、倪家营一带,决心在此寻机歼敌,创建临泽、高台根据地。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西部,城南是海拔5000余米的祁连山脉,城北是荒无人烟的大沙漠,河西走廊在这里更加狭窄,很像个布袋口,所以高台成为兰州通往新疆之间的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咽喉要道。

西路军两天内连克两城,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政府和马步芳,他们视高台的五军为心腹之患,急欲消灭。于是分兵牵制西路军其他部队,主力则集中向高台进攻。高台西城外和东关外各有一座小庙,这两座小庙略高于城墙,可以看见城内情形,曾被敌高台守军加固成两个碉堡。五军遂部署兵力扼守城外的这两处制高点,形成拱卫全城的两个屏障。

1月5日,战斗首先在高台城外进行。敌人以强大火力猛攻城外的两个制高点,五军也力保小庙不失,尽管双方兵力及装备悬殊极大,但战士们打得英勇顽强,坚守了一周时间。东关外的碉堡距城墙较近,可以控制全城,四十五团的一个连据守这里,敌人在炮火掩护下连续四五十昼夜轮番猛攻,防守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碉堡终于被敌占领。

西城外的制高点是由原来的西关财神楼改为碉堡的,三十九团一个加强排坚守在这里。他们在守城部队的支援下打退了敌人无数次冲锋,争夺战持续了约一周时间,。敌人见投以重兵仍然攻不下碉堡,就恶毒地在碉堡周围堆积了大量柴草,连同西关民房一起放火烧毁,在烈火中全排战士3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碉堡被敌人占领。

由于众寡悬殊,坚守的又是一座孤城,战场态势对五军十分不利。在东西两侧的制高点失守后,面对优势的敌人,董振堂准备组织突围,以便和临泽部队会合后待机破敌。然而,1月17日凌晨,军政委黄超派便衣通讯员给董振堂送来了一封信,大意是:“奉总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重要的军事据点,要军长坚守高台。”董振堂只好放弃了突围的计划。

敌军攻占了东、西关外据点后,接着就从城东、南、西三面进行攻击,连续攻城30余次。敌人用密集的炮火向高台县城倾泻,城里成为一片火海。一连8天,每天昼夜血战,拼杀几十个回合,战况十分激烈。17日夜,敌人从四周架云梯轮番攻城。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此时红五军部队伤亡很大,有的连队参战人员只剩下三分之一,弹药也消耗将尽。

连日鏖战,敌人以为五军已经没有能力抵抗了,骑兵、步兵一拥而上,发动了新的进攻,被打退后,晚上又从西北面扑来,连续攻城,整整打了一夜。激战中,敌人曾四五次爬上城墙,在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就在此时,进城收编的民团中有人叛变,与城外敌人密谋,里应外合,红五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绝境。

1月18日拂晓,敌人在密集的枪炮配合下,集中了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高台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在叛军的接应下,敌马忠义部在红三十九团坚守的城西南阵地处打开了一个缺口,蜂拥而至进入城内,沿西城向南乃至东城推进。红五军指战员在城墙上和街道里与敌人到处都展开了白刃战。

上午11时左右,红五军最后被压迫到城东南角上,伤亡惨重。就这样,从清晨到下午3时左右,红五军与敌人在高台城巷战达10个小时,最后终因寡不敌从,高台失陷。在巷战中,董振堂带着二三十人从大街的西头转移到城东,上了东门城楼。在城楼上,董振堂指挥部队继续抗击敌人,组织剩余的部队突围。

部队沿着城墙往东北方向冲,被敌人阻击,不得不退了回来。在这危急关头,董振堂带头向城南长城所在的方向冲去,混战中董振堂被敌击中,从城墙上摔到了城墙外侧脚下。就这样,一代名将命殒高台,时年42岁。

高台之战是继古浪之战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失利。程世才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在战术指导上不应该为一城的得失死战;二是高台守军无电台联络,打了两天我们还不知道;三是被争取过来的几百民团,未经过改造,结果与敌人造成内应外合而失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