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海井“虐杀”

在撤退过程中,敌人并未停止追杀,许多指战员由于伤病等原因无法脱险,最终被敌人残害,其中就有著名的“酒海井‘虐杀’”
酒海井是一口天然溶洞,位于灌阳县新圩和睦村北约8公里处,因其2米直径的井口下,有一条相通的地下河,口小肚大,宛若广西桂北一带农村百姓口口相传的大型盛酒容器—“酒海“,因而被称为酒海井。
这个充满文化蕴意的名字本因历史而美,但如今,却因历史上湘江战役中的一场残酷杀戮而被涂抹上悲怆的色彩。它唤起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经磨难的成长中一段无法忘怀的伤痛记忆。
12月7日,历经数日的激烈战斗后,灌阳新圩已是满目疮痍。然而持续数日的硝烟并未完全散去,在艰难完成阻击任务后,红5师撤出阵地,向湘江岸方向且战且退,国民党军队仍紧追不舍。
由于伤病员太多,且医疗人员和设备物资严重缺乏,一批重伤员又行动不便,已经难以跟上队伍,在行至新圩镇下立湾村时,5师不得不在该村的蒋氏祠堂设置临时救护所就地救护伤病员。许多受轻伤的战士经过百姓紧急救护,又重返战场,一些重伤员伤情也得到了缓解。
然而敌人再次追来,形势紧急,部队战斗员严重不足,必须向湘江继续撤退,只得将100多保重伤员隐蔽安置并委托当地群众救治。国民党军一路追去,并未发现隐蔽在祠堂的红军伤员。然而当地土豪劣绅去发现了这批伤员,他们立刻向当地国民党民团报告,最终受伤的红军战士们被民团捕获。
刘来保是撤退队伍中的一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倒在酒海井附近的山坡上,之后便目睹了让他刻骨铭心的场景:民团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所有伤员扒光衣服,用麻绳束缚手脚,残忍地将他们一个个丢进酒海井里,刽子手还用机枪朝井底扫射,之后才“放心”走了。
这些被投下井的多数是一二十岁的娃娃兵,他们有些虽然身体被摧残至深,却仍然用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数日里虚弱的呻吟声时不时从井内传出,最终完全被寒风湮灭。当地的村民得知红军伤病员牺牲后,冒着被杀的危险在井前祭奠亡灵。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历史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就在这100多名红军战士殉难的地方,近些年矗立起“红军烈士殉难处”石碑,修建了酒海井烈士墓,并且陆续有散葬于民间的红军遗骸归葬,后来又扩建为灌阳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寻找英雄遗骸,让烈士安息,既是对英雄的尊重,也是对革命和历史负责,更是当地政府与百姓长久的共同心愿。2017年8月起,当地政府正式启动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勘探打捞工作。
根据村民抽水时发现骸骨等情况,灌阳县委牵头组织民政、武装、消防、水利、供电和新圩镇政府等单位,在专业考古人呢和潜水人员的帮助下,采取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举措,陆续发掘出20余具骸骨并运送出井。
这些遗骸集中于距井口约10米,与地下河口相对的回水湾处,遗骸上部有厚约2米的堆积,说明埋葬时间并不是现在但也不算太久远,遗骸旁有局部腐烂的黑色打结棕绳和被棕绳捆绑后留有清晰痕迹的石块,部分遗骸被棕绳裹住,有明显的外力造成的致命伤痕迹,推测生前曾被捆绑并从高处坠落。
经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骸骨所属为15岁至25岁的青壮年男性,他们身高大约在1.37米至1.63米之间,体重都没有超过55.67公斤,可见身高明显偏矮,骨骼发育不佳。经判定,这批从酒海井中清理出来的人体骸骨就是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丢进井里惨遭残忍杀害的红军遗骸。
9月24日上午,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内哀乐低鸣,一场特殊而隆重的安葬仪式庄严举行。覆盖国旗的红军烈士遗骸灵柩,在8名礼兵和多名红军烈士后代的护送下,缓缓走向红军冢,3000余名干部群众肃立两侧,向红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至此,长眠在井下的红军英灵终于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