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铺阻击战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红三军团第4师,改编自平江起义的红军第五军。自战略转移以来,红三军团负责右翼屏护,而红4师始终走在红三军团最前方,发挥着尖刀队、急先锋作用。 10月下旬,在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时,红4师师原师长洪超不幸牺牲,中央纵队参谋长张宗逊承担起师长的责任。

27日下午5时,军委根据敌人部署和行动情况,命令“四师为先头师,有准备三军团及后续兵团前出到界首到兴安地带的一般任务为目的,四师应派队到界首、兴安地带侦查渡河点及公路两旁的工事与兴安敌情,并派出有力的欧式部队以抗击之”。

界首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隋唐年间,界首所在地有“湘源”称谓,意为湘江的源头。至明代,分设全州和兴安,其中全州属湖南,兴安属广西,该地恰在两省交界处,因此得名。

红军之所以选择界首渡口,一方面,此处位于湘江上游,满面宽仅100多米,水深较浅,水流和缓,方便架桥和徒涉;另一方面,此处原本就是圩镇、架设浮桥的材料方便征集,且当时属于全州和兴安共同管理,两县皆疏于管控;再一方面,自界首渡江后直接西行2公里就是桂黄公路,横过公路再行两三公里就能抵达安全的越城岭,那里已是密林区,对于躲避敌人空袭和追击都是有利的。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根据军委指示,红4师先头部队27日晚抵达界首,并驱离了当地反动民团,28日全部3个团到达指定地域。刚到界首,师长张宗逊和政委黄克诚便马不停蹄地展开战场勘察,发现光华铺这个小村庄正位于兴安北10公里、界首南5公里、东临湘江、西倚密林,扼控桂黄公路,是必取的咽喉要地。

但此处基本是开阔的水田和坡度不大的丘陵,几乎无险可守,并不是理想的阻击战场。时间紧迫,当下没有更好的位置供选择,于是师部决定由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带领10团就地封锁了桂黄公路,并在公路东侧的小山上和西侧的小树林里布好工事,埋伏起来。

12团在团长谢嵩、政委苏振华的带领下在渡口东岸南面的渠口布防。11团则被安排在桂黄公路西面石门及西北地域,团长邓国清、政委张爱萍。3个团共同承担着阻击桂军从兴安县城北上攻击渡口的重任。这里是距离红军渡江点最近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当时,红三军团指挥部也跟随3师抵达,为了便于观察战场情况,彭德怀司令将临时指挥所设在道观三官堂,这里距离界首渡口不足百米、距光华铺仅5公里,而且是红军在门前架设浮桥渡河的必经之地。当地老百姓响应红军号召,划着平时送来的商船,将船排成一排固定在江中,卸下自家门板,拿来家用的油桶,砍来木头和毛竹搭在船上,和红军战士们一起搭建起了浮桥。

---
line drawing of a dog

29日夜里,桂军开始了进攻。这一夜的战斗格外激烈,敌人虽然大部被消灭或者击退,但还是有一股敌人采取迂回战术攻下了渡口西岸。这时师部接到消息,军委纵队已经接近界首东岸!

情势非常危急,正在指挥的团长沈述清听闻万分焦虑,于是他亲自率领1营、2营直奔渡口,加强兵力与桂军混战。这期间军团指挥所所在的三官堂周围无任何屏障,敌人的炮弹随时可能落下来。狡猾的敌人在觉察到这里是军团部所在地后,将火力向这里集中,道观墙上千疮百孔,连房顶也被轰出几个大洞。

敌人还屡次试图冲击,并曾两次攻到距离军团指挥所不足百米的地方,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多次劝彭德怀转移,但彭德怀此时正在为前方阵地情况揪心,此处最利于指挥,他顾不上自己安危,坚持不肯离开。经过激烈战斗,我军终于夺回阵地,并抓紧巩固了工事,加强了防御。

原本白崇禧实行的是做做样子的“送客”策略,但由于此前回师恭城引起蒋介石极大不满和严厉斥责,并命令桂军应按预定计划,“速以大军压迫”,“击匪半渡,务使后续股匪不得渡河”。而此时蒋介石正牢牢关注着战局,同时红军在各处受袭,损伤严重又有“败军”之相,于是白崇禧改变策略,开始对界首红军猛攻。

line drawing of a dog

30日的战斗是一场惨烈的“拉锯战”,由于地势平坦无所依托,双方几乎完全暴露在对方枪口下,进行面对面厮杀。此次战斗中,沈述清不幸中弹牺牲,杨勇也大腿负伤。彭德怀听闻沈述清牺牲的消息后,当即决定由师参谋长杜宗美火线接任。然而当天下午,他在一次阵前反冲击中中弹牺牲。

接连两任团长牺牲,部队更加陷入困境。天黑时,敌军又占领了光华铺阵地,彭德怀急令已经撤至第二道防线的10团连夜反击,最终重新夺回了阵地。与此同时,周恩来正在湘江东岸指挥军委纵队抓紧渡江,为避开轰炸,渡江任务被安排在早上和夜里。

12月1日的战斗已经达到白热化,桂军倚仗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同时利用人数优势反复冲击红军阵地,红军寡不敌众。中午时分,敌人两个团的兵力占领了光华铺阵地,红军组织多次反攻,但未能收复失地,只得退守至飞龙殿、碗塘岭、茅坪岭一带形成阻击线。

此时,界首江面上敌人仍在疯狂地轰炸浮桥,红军工兵部队和老百姓不顾危险,多次修复浮桥,保证了军委纵队在上午10点左右安全过江并进入越城岭地域,后续的红五、八、九军团也已经接近湘江,彭德怀这时才率军团部撤离了三官堂指挥所。

随后,已经完成新圩阻击任务的红5师赶来支援,红军力量得到明显加强。虽然敌人后来又数十次地反复冲击我军防线,但都被我军坚决击退。我军还在界首西南集结部队,继续把守渡口并向光华铺之敌发起反冲击。至12月1日晚上,除红八军团一部被敌打散,红三军团6师18团、红五军团34师被拦腰切断无法过江外,其余均渡过湘江。

这次战斗红4师有1000多名战士长眠,10团损失最为惨重,牺牲了两任团长,总伤亡达400多人,几乎占据全团半数。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保护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写下了英雄篇章。界首渡口也因此被称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