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各具特色,文物珍品如满天星斗,明星辈出。五代时期的耀州窑,闪耀着科技与创新的智慧,天青釉创制成功使其一跃成为全国顶级瓷窑;宋代文人审美趣味与统治阶层喜好,极大地影响了陶瓷艺术发展。宋瓷无论在造型、釉色、工艺水准,以及审美上都登峰造极;元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秉持文化包容的态度。这一时期,国外的新技术、新原料、新思想不断输入中国,元代瓷器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开出一朵与众不同的瑰丽之花。
五代时期,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导致经济相对落后,田园荒芜,许多北方人选择流亡到南方寻找生存机会,而位于陕西铜川的耀州窑处在相对安定的关中北部地区。躲避战乱的普通百姓们迁居在这里,自我激励,以生存为目标,创造出灿烂的民间陶瓷艺术。同时,远在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也贡献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传说。
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的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也称为青瓷飞鱼形水盂或龙鱼水盂),其整体造型设计成龙鱼形,上唇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上翘,呈“U”字形,器内隔成前后两室,内外施满青釉,釉色润泽晶莹,青翠欲滴。这件造型精巧、充满设计感的水盂,出土自辽宁省北票市水泉大队的一处辽代墓葬。
水盂是文房用品,平时放在书桌上盛水以供研墨,器小而雅致,多为金属、玉石和陶瓷材质。现存较早的水盂实物是汉代的青瓷水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水盂已经十分盛行。这件摩羯形水盂底足呈微外撇式小圈足,整体器型狭长,重心偏上,稳定性较差。如果作为使用频率极高的水盂,很容易翻倒把水洒出来,安全系数较低。水盂在使用时“可用小勺从盂中酌水注砚”,此器的口部为三角形,也不便用水勺取水。
辽墓随葬品,所见大多为生活日用品,同时出土的随葬品中也多为酒具(文房只有砚最常见)。以上种种理由之下,有专家认为把它定为水盂似有不合理之处,也可能是酒具中配合圆台使用的盏。
20 世纪 60 年代,陕西省宾县在修葺旧城墙时发现了一件古瓷壶。这把壶有伏凤式提梁,做成花蒂的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壶的整体为球形,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令人不解的是,壶的盖子和壶身是一体的,不能打开注水。人们试着从壶底的梅花型孔注水,接着将壶翻转摆正,水没有从壶底漏出,略微倾斜壶身后,竟从即狮子口(壶嘴)中汩汩而出。这件文物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专家对文物进行了 X 射线拍摄,照片显示,这把壶的内部事先制成导管连接梅花型注水孔。从小孔注水,水流通过与壶身等高的导管灌满壶身,翻正壶身后,水面低于导管口的高度,无法再回到导管原路流出去,只能在壶身倾斜时从壶嘴出水。
“连通器内部液面等高”虽然是个简单的物理原理,但能被如此巧妙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20 世纪 80 年代旅游业兴起,耀州窑仿制品曾在广州展销会上轰动一时,仿耀州窑倒流壶为当地的重要盈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