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天工美物:名瓷中的匠心闪耀(4)

发现元青花(2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元代瓷器不被学界和收藏界重视。明清两代皇宫中并没有元青花藏品,早期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即使到了 20 世纪初,人们还只知道有明清青花瓷。 1929 年,英国学者霍布逊(Hobson)对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瓷器进行研究,首次在英国《老家具》杂志发表论文,介绍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 铭文的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件青花瓷瓶来自北京琉璃厂,是一名英国人低价收购的。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学者波普以德基金会所藏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对照伊朗阿迪比尔陵清真寺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的元代青花瓷器发表了两份研究报告。国际陶瓷界开始认识到元青花这个古老瓷器品种,国内对元青花的研究要迟至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

元代统治者崇尚蓝、白、红三种色调,这种对色彩的爱好充分反映在瓷器艺术中。蒙古族人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草原,信仰“长生天”是主宰万物的神灵,掌管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蓝色在蒙古族人眼里无比神圣,云朵和蒙古包的白色,是纯洁善良的化身,而红色则来自神圣的太阳与火。这种对颜色的信仰,也是元代瓷器“色彩学”的源头。

元代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交流,使产自西域钴蓝料有机会来到中国瓷窑一展身手,造就了元代青花瓷。钴蓝料分为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青料一般产自江西景德镇和浙江江山以及云南宜良等地区,杂质多,不能进行精细刻画;西亚人带来的钴料杂质更少,呈色艳丽不褪色,配合景德镇的优质瓷土,烧造出的瓷釉晶莹透亮,蓝色花纹细腻精致。

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器的第一个高峰,最著名的出土地是 1963 年河北保定窖藏和 1983 年江西高安窖藏。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1950 年出自江苏南京印堂村观音山沐英墓,被收录进《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1950 年,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和原配夫人冯氏、续房耿氏的合葬墓被盗,多件文物流落民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也为被盗文物之一。当时,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兜售这件梅瓶,被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陈新民看到后鉴定为珍贵文物,便出 5 根金条买下。两年之后他将此瓶无偿捐献给国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元,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此梅瓶体形硕大,高 44.1 厘米,口径 5.5 厘米,底径 13 厘米。因器腹主题纹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而得名。梅瓶通体满绘各种纹样图案,画面主次分明,繁而不乱。瓶上所绘人物神情栩栩如生,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都被生动地反映出来。

南京市博物馆的这件梅瓶,发色苍翠浓艳,呈色稳定。无论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术,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最高艺术成就。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与繁荣,打破了宋代单色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彩瓷先河。

在瓷器艺术中,我们最熟悉的蓝白搭配是青花瓷,而青地白花也被称为反青花,使用青料涂地,纹饰留白。现藏扬州博物馆的元蓝釉白龙纹梅瓶,就是一件通体施蓝釉,配以白色龙纹的绝世精品,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1984 年,扬州轻工业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朱立恒瞒着自己年迈的母亲,把家中一件祖传了六代的宝贝带到扬州市古玩商店售卖,最终以 18 元成交。这是一件通体幽蓝的高大梅瓶,瓶身蓝釉莹润透亮,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四朵火焰形云纹。朱立恒的母亲为了保护这件传家宝,给它涂上墨汁,藏 在高处上锁的柜子里。这件文物也被称为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专家鉴定其为无价之宝,如今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蓝釉白龙纹梅瓶,元,现藏扬州博物馆

蓝釉以钴为呈色原料,跟青花用料相同,不同的是,蓝釉是把钴料直接掺杂在釉料中,青花瓷则是在釉下进行彩绘。这件蓝釉白龙纹梅瓶,制作方式是先在胎体上刻画纹样,再用蓝釉填充纹样外围,最后在纹样上施涂青白釉。在国内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