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天工美物:名瓷中的匠心闪耀(5)

捕捉转瞬即逝的铜红(1件)

铜自古就作为着色剂使用,公元前 3 世纪,埃及就出现了铜红玻璃制品。在中国,战国时期,铜被用作玻璃珠和琉璃璧的着色剂。汉代开始,铜作为呈色剂运用在陶瓷上,制成绿釉陶器。这是一种低温颜色釉,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加少量着色剂(铜花)调配成釉,施于白釉表面或素胎上。

唐代长沙窑最早出现铜红釉。不过,长沙窑的窑工当时并没掌握成熟的红釉技术,这种高温铜红彩还属于偶然现象。真正把红色釉作为稳定产品样式输出的,是钧窑匠人。作为以窑变为特色的钧窑瓷器,釉面上常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红色和紫色斑块。

到了元代,景德镇匠人创烧出 1350 度高温下形成的釉里红。景德镇也是釉里红瓷器的主要烧制地点,创烧时间不晚于 1323 年,元末景德镇兵患时被迫中止,明代复烧。

釉里红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釉面为青白色,器物表面常有明显的旋削痕和接痕。釉里红色料铜含量达到 20%,经过高温挥发后要控制在少于 1%,因为当时烧柴窑,窑内温度无法精确控制,成品的红色呈色效果也不稳定,有时候是玫瑰紫,有时是却是肝红,也有备受赞誉的胭脂红。

它的制作流程与青花瓷一样,但由于制作技术跟不上,其整体发展不如青花瓷,成品的图案轮廓常常浸漫不清,影响了图案的完整展现,但也造就了与众不同之美。 据统计,存世完整的釉里红瓷器,总共也就数十件。现藏江西省博物馆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仓就是其中珍品,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青花釉里红瓷仓出土于元代景德镇芗书院山长凌颖山孙女凌氏之墓。根据墓志铭记载,凌家是书香门第,深受百姓爱戴。凌氏后来嫁给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的儿子刘炳文,夫妻两人恩爱非常。凌刘两个家族在景德镇都颇具影响力。凌氏去世时也只有 45 岁,其亲人十分悲痛,特请人制作了这件精巧无比的谷仓明器作为陪葬,以期让死者九泉之下也能如活着一般享受富足优渥的生活。

这件青花釉里红瓷仓采用亭式重檐建筑样式,四柱三间,红圆柱,琉璃瓦。仓楼、门均可拆卸活动。四周门廊微塑各种舞蹈、奏乐、侍卫俑 18 尊。正面用青花书写对联一副:“禾黍丰而仓廪实”“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两侧壁釉里红书写,左侧“凌氏墓用”,右侧“五谷仓所”。背面楼层中间以镂空十字花与前楼相通,以青花书写 159 字墓志铭一篇。

青花釉里红瓷仓,元,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墓志铭文一般刻于石上,东汉后期瓷器烧造工艺成熟,偶见以日用瓷器为载体的墓志。唐代越窑开始出现专门烧制的墓志瓷板,成为墓志新品种。青花墓志以青料为墨,用毛笔书写,可谓青花瓷与碑之间的嫁接。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碑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碑志,也是最长的元代青花文字。

作为一件杰出的瓷塑作品,它集青白釉、红釉、青花、釉里红四种高温釉(彩)于一器。目前发现带纪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器仅有两件,该谷仓为其中一件。 庑殿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又称四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因而又称五脊殿,并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庑殿顶是屋顶式样中最尊贵的形式。这件文物是目前所知唯一存世的重檐房殿顶建筑样式的谷仓,可谓元代瓷器雕塑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