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交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尤其进入战国以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学术文化的革新也愈发激烈,传统“学在官府”体制被彻底冲破,出现学术下移、百家争鸣的勃兴之象。 与之相随的,是使用文字的范围越来越广,简便、实用和易于书写的需求也促进了文字的剧烈变革。
战国文物留下的文字资料非常丰富,有金文、陶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竹简、帛书、石刻文字,其中又以竹简最为珍贵。竹简易朽,存世的先秦实物非常稀少,20 世纪以来发现的战国竹简大多是楚简,如长沙仰天湖战国楚简、河南信阳长台楚简、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楚简、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楚简、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等。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收录了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战国简《金滕》这三组珍贵的竹简。简本《老子》于 1993 年 10 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 M1 发掘出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存 2046 字,约为传本的2/5,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
简本《孔子诗论》是 1994 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共 29 枚,残存 1006 字,内容涉及《诗经》中的 59 首诗歌。它们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见证者。
战国简《金滕》则是“清华简”研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2008 年 7 月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捐赠 2388 枚战国竹简,这批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整理后,首批成果于 2011 年 1 月 5 日正式发布,共 9 篇文献。这批清华简的出现,不仅为《尚书》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而且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尤其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
位于六经之首的《尚书》是研究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献依据之一,而“清华简”中发现多篇《尚书》,尤其简本《金滕》,自公布以来,对文句的校释及研究屡有收获,特别是第 8- 13 号简文,由于涉及成王与周公的君臣关系、周公摄政与还政等周初政局重要史事,且与《史记·鲁周公世家》相关表述十分接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与以上竹简列于同一批名录的文字类文物还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鼓。与众多近现代出土文物不同,石鼓属于传世品,早在唐代就已见于记载。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唐朝初年,石鼓在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被发现。
自唐代以来,历代石鼓文研究者不在少数,包括石鼓的年代也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等几种,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风格属于当时秦国使用的大篆体。现今存世石鼓共计十只,为花岗岩材质。因外形如鼓,上细下粗顶微圆,故而得名。其价值在于每个石鼓上面都携刻“石鼓文”(大篆),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被誉为“篆书之祖”,在它身上可以了解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秦文字的基本风貌。
除了这传世千年的文字,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有见证者留存---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战国商鞅方升。此物又称商鞅量,是秦国铜制量器,应为秦孝公十八年(前 344),商鞅任大良造时颁发标准量器,也是对中国度量衡史研究非常具有价值的标志性器物。作为国宝级文物,商鞅方升也和石鼓一样,名列《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