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频出,妙手云集,领略中国绘画的高光时刻(2)

1286 匹马无一雷同(1件)

摹本《步辇图》出自谁手,现已不可考,但从画作来看,其作者绝非等闲之辈。事实上,摹本很可能出自名家之手。在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就有一幅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 北宋皇帝为防先朝名画遭到不测,敕高手摹制了许多件副本,本幅便是其一。

今天提到韦偃的《牧放图》,都会先提到李公麟。因为,作为“宋画第一人”,李公麟在画史上的名气远比韦偃大得多,他的存世作品极少,散布在海内外题名为他的作品大多真伪存疑。而这幅《临韦偃牧放图》画卷的右上角有作者篆书自题:“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

《临韦偃放牧图》卷(局部),北宋,李公麟,绢本水墨淡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本幅、后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钤有北宋“宣和中秘”、明“万历之玺”、清“蕉林藏书画印”等近 40 方印玺,说明此卷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南宋权相贾似道、明内府、清收藏家孙承泽、梁清标以及清内府的收藏,被公认为国内李公麟唯一的存世之作,更是弥足珍贵。

李公麟,号龙眠居士,是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白描画家,他的徒弟乔仲常也是白描画家的高手。但白描并不是李公麟唯一擅长的绘画技术,他在鞍马、花鸟、山水等画科也多有创作。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李公麟考中进士踏入仕途。从政之余,他勤于绘画创作,是个典型的文人画家。

《牧放图》的原作者韦偃,系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久寓成都(今属四川),他出身于绘画世家,为当时画马的名家,博得诗圣杜甫的称颂。他的《牧放图》已不存世,故李公麟的这件杰作在绘画史上具有双重价值,它既可使今人间接地探知唐代韦偃的艺术成就,又可感受到李公麟动人的艺术魅力。 《临韦偃牧放图》作为临摹本,基本保留了原作面貌,但局部形象和笔墨形式仍然融入了李氏自身的体会和技巧,可以看出其鲜明个性的再创造。

长卷一共描绘了 1286 匹马和 143 个人。在高原、坡谷、台地、大川、溪流穿插的牧场环境中,浩浩荡荡的马群如潮水涌入一般自右向左移动。每匹马虽小,但是动作、精态却变化万千,奔跑、缓行、饮食、喝水、嬉戏、嘶鸣、昂首、回顾等,各具生意。放牧的官吏、牧人也动作各异,或骑马、或步行、或扬鞭、或赤足,身份、表情各有区别。

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御苑牧马的景象,全卷构图讲究章法,疏密聚散变化有致。人马前段集中,后段疏散。马群依据地势分布,平川密集,坡谷、河边分散:山丘起伏地势之中,马群又分成前后数列,时聚时散。这些巧妙的安排,使人马密集中有空间,繁多而不散乱,浩大的场面布置得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此图勾勒加淡色,以线条为主。人马勾线流畅,自然随意,表现出较多的李公麟白描的特点。

山石轮廓线条简劲,树叶或圈或点,坡原河岸,淡墨侧锋,多用虚笔勾出轮廓,牧场草地,不用线勾画青草,以石绿薄染,似有似无。这种含蓄、虚灵的笔墨富有文人画意韵,因此这件作品也是一幅带有自身风貌的创作画。

相传,李公麟酷爱画马,无奈找不到标本。一天,他发现皇家御马场养着不少马,有的还是西域或蒙古进贡的神马良驹。此后,他如获至宝,经常来御马场临摹写生,仔细入微地观察马的一举一动及其变化。正因李公麟胸有万马奔腾,他的《临韦偃收放图》才能画出 1286 匹形态不同、神姿各异、色泽缤纷的驹骥。察画中人马的形象和体势,几乎无一雷同,显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和精到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