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单中,另一幅名字与之差不多的祁序《江山放牧图》意境却与《临韦偃收放图》大不相同,这幅图描绘的是初春时节的江南,牧童们在湖泽坡岸间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风俗小品画。
祁序是北宋时的名画家,江南人,生卒年已无可考,善画花鸟和牛,相传他所画的牛具唐代戴嵩的遗风。《宣和画谱》著录他的作品有 4 件,多数是以牛为题材。由于年代久远,他的作品大都已失传,这幅《江山放收图》卷是祁序流传至今的孤本。
《江山放牧图》描绘江南水乡春色,十多匹水牛活跃在村外湖边,有吃草的、饮水的、涉水的、仰天的、闲步的、相斗的,各种形态,栩栩如生。牧童有横骑牛背吹笛的,拍板唱和的,有下棋的,放风筝的,活画出了他们天真活泼的神情。远处行走的农民扛着锄头,人物虽小,而动态一一可指。
画的右方上半部水天一色,广阔无垠。左方远丘近坡,河泽溪流,小桥茅舍,疏木茂林,意境幽深,用笔一丝不苟又劲健有力。整个画面构图疏朗,安排妥帖,一片生意,跃然纸上,是一件引人入胜的佳作。通过此图,观者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乐趣,体会到了农人在辛劳之余也带有些许闲适,还能看到画家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作品用笔工致秀润,设色清丽淡怡,是风俗画与山水小景画的完美结合。 在南宋山水画发展中,有少数能够自出心裁创新面目的画家,凭着一己才智另辟蹊径,在画法或技艺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马和之便是这些画家中的代表。
马和之(1131 一 1162),善画人物、佛像、山水,旁及花鸟、动物等,风格独特,笔法飘逸高古,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时人目为“小吴生”。在表现山水、人物时,他更多地融入一些书法的笔趣,古朴自然,务去华藻。马和之宗法北宋李公麟而有所变化,表现人物所用线条较为短促,运笔迅疾,后世称之“蚂蝗描”。
在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有一幅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画的是苏东坡随客夜游赤壁的内容。作品根据苏轼文学名篇《后赤壁赋》内容创作,形象地再现了赋文内容。画面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天空明月高悬,一只仙鹤飞过。对岸赤鼻矶断岸千尺,矶上杂树丛生,肌下水落石出。布局简远,景致清旷,笔法秀逸而流畅,设色谈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画面通过俯瞰的开阔视角、精妙的笔法与墨色、悠远苍茫的意境,表现出了苏轼深刻的人生体悟,展现出对沉浮荣辱的豁达。
整幅画面很简练,左端一个大山根(马和之画山多作山根或脚坡),一株枯木,一鹤飞翔,当中水波浩荡,一片空茫,水中一舟六人,苏东坡端坐其中。远处一廓山影,如缥缈于云雾之间。右端下有一山脚,如是而已,别无他物。线条全是两头尖,当中阔,旦时断时连。
西山石以不太浓的墨线勾写大体后,以淡墨演染,深凹处墨重,明凸处墨淡,皆随心应手而出,颇见墨韵。 树干及枝“蚂蟥描”线条勾写后以淡墨皴染,局部加勾浓墨。远山以淡墨线略勾,再以淡墨随意一染。画面空旷、疏朗,体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词意。
难得的是,《后赤壁赋图》卷的引首位置,有一方名为“太上皇帝之宝”的朱文印章。画卷的后半部分,乃是这位太上皇帝写就的《后赤壁赋》全文。这位皇帝便是宋高宗赵构。赵构在政治上虽然昏庸无能,但却精于书法。他擅长真书、行书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