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频出,妙手云集,领略中国绘画的高光时刻(5)

咫尺有千里之趣(2件)

李思训所创的青绿山水画到宋朝发展臻至完备。宋代的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是我国画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而这些山水画中的巅峰之作,便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便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舞蹈演员们踩着乐曲的节奏,一静一动,步步生莲,最终随着灯光的变换,融为连绵的青绿色山峦,开启“一场中式审美的盛宴”。

王希孟,北宋画家,画史无传,仅据卷后蔡京题跋得知,他 10 多岁入宫中为“画学”生徒,徽宗慧眼独具,亲授其法。经徽宗悉心教诲,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王希孟绘艺精进,终成大器。政和三年(1113) 四月,王希孟 18 岁时,用半年时间创作出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因此名垂千古,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但在之后,王希孟却默无声响,惜年寿不永,20 余岁即去世,《千里江山图》也因此成为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北宋,王希孟,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为徽宗朝大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画作构思缜密、笔法细腻、气氛谐和、色彩艳丽,把饱含诗意的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当中,比之前青绿山水上了一个新高度。

《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从卷头至卷尾,整个画面构图布置精心,时而严密紧凑时而疏落有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力图将自然山水描绘得细致入微。其构景部分并不是出于对景写生,而是一种诗意的想象,但其造型却生动自然,了无程式化痕迹。 布置在峰间、坡冈之中的曲径、水口、栈道、瀑布、房舍、寺观等都曲尽变化,似乎有着自然的原型。

作者在构图上将高远、深远和平远之景共同融于画中,运用全景式的表现方法展现了江河山水的磅礴气象,被誉为“咫尺有千里之趣”。这种场面,不可能是实地写生,乃是一种诗意的想象。从诗意中寻找绘画题材,正是微宗朝画院的特征,在这张画中又得到很好的印证。

受《千里江山图》的影响,南宋赵伯驹以及赵伯?,也创造出“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青绿山水画风格。赵伯啸和他的兄长赵伯驹“皆妙于丹青”,特别长于着色山水和人物,被后世视为水画北宗一脉的重要人物。该图无作者款印,后纸有元代赵孟?跋,称之为赵伯?真笔。赵孟?是赵伯?的玄孙。赵伯?传世作品很少,《万松金阙图》是其可靠的真迹,也是研究其画风的主要依据。

《万松金阙图》卷,南宋,赵伯?,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万松金阙图》所画是临安皇城之北的万松岭,“金阙”特指皇帝的宫殿。绍兴八年(1138),赵构定都临安,以行宫为基础,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麓,南抵笤帚湾,北达万松岭,在这方圆 18 里的范围内营造了南宋皇朝宫殿。万松岭相当于宫城的后花园,那里有供皇室四季游玩的亭台楼阁,夏季可在翠寒宫避暑,冬季可在明远楼避寒,中秋可在依桂阁赏月,还有专供醉卧用的钟美堂。

赵伯?所绘的“万松”和“金阙”正是此处,画中的金阙周围有许多仙鹤和瑞禽,皇家宫阙掩映在万松之中。在万松的尽头,是钱塘江畔,在潮起潮落之后,是一片宁静,一轮初升的太阳映照山川,其画意在于祷祝宋室江山如松林常青、似日月永年。

赵伯啸的这件山水长卷作品将青绿与水墨、勾勒与填色、皴擦与渲染、工笔与写意结合在一起,以局部的半边一角之势构图,山石笔法以松润灵活的卷云皴和披麻皴为主,是为北方山水雄壮之气势美向江南清雅之自然美转变的代表作品,是文人精神注入青绿山水画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