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频出,妙手云集,领略中国绘画的高光时刻(6)

“政治清明”还是“盛世危图”?(1件)

在这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宋代绘画名单中,名气最大的当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与《千里江山图》一样,它同样诞生于宋徽宗时期。《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作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绘画“双绝”,不仅禁止出国(境)展览,就是在国内,真迹也难得一见,而且每次展出都要相隔数年之久。不只是普通观众,就是故宫的专家们,也很难有机会看上一眼。

《清明上河图》最近一次展出是在 2020 年,而《千里江山图》最近一次亮相是在 2017 年。之所以不轻易示人,是因为对于这些古画来说,每次开卷都是有成本的。比如,《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很多矿物质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这些画作是在绢帛上画的,绢本是蚕丝,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上千年的保存就很困难,开一次卷就会有丝折断。

另外,光线对于书画作品也有破坏力。古画材质纤维中含有分子键,分子键在光线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从而造成作品变脆,并且使页面因化学反应变成雾蒙蒙的黄色。古代颜料中的胶结剂受到光照后,附着能力会减弱,造成颜色脱落,降低色彩的饱满度。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这些一级国宝,首要任务当然就是保护。

与王希孟一样,留下这幅千古名作的作者张择端,同样不见于史传,除《清明上河图》外,也没有留下其他作品。画作生动记录了中国 12 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和现实主义手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北宋,张择端,绢本,淡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画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 814 人,牲畜 83 匹,船只 29 艘,房屋楼宇 30 多栋,车 13 辆,轿 14 顶,桥 17 座,树木约 180 棵。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不朽的艺术作品,还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献价值。全图右边描绘市郊风景,中间描绘汴河,左边描绘汴京街景,以鸟瞰的角度,不断推移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大都市汴京的社会面貌。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表面上看,这幅画所反映的是大宋王朝蓬勃的经济,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但就在张择端完成这幅旷世巨作之后不久,宋朝就发生了靖康之耻,东京汴梁被金军所破,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成了金人手中的俘虏,北宋于项刻间灭亡了。所以后人再回过头来看这幅《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又给他起了另外一个名字----“盛世危图”,并从图中解读出繁华背后的危机。

有学者认为,与“政治清明”恰恰相反,《清明上河图》中暗藏着作者的苦心和种种不为人知的玄机,这位充满儒家思想情怀的宫廷画家其实是在警示宋徽宗。比如仔细观察此图就会发现,整个开封城竟然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城市管理失控。而图中所反映的吏治之松和军纪之散,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开封城内外有 120 个坊,按照北宋的消防法律,每一坊应有一座望火楼和一队消防兵。而画中有一座用青砖砌起来的望火楼已被截去高层,改造成供休憩用的凉亭,里面摆上了小桌小凳,望火楼下面的两排兵营也已改成饭铺和茶肆。

在河中,没有一艘巡江的消防船。图中也没有督粮官,大量的官船和本来用作采购 600 万石官粮的费用用于采运花石纲,私家漕船则趁机纷纷将私粮运抵开封,准备控制都城的粮市……看来,这幅妇孺皆知的名画背后,或许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人们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