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文豪与印刷术:书中自有中华文明(3)

一页宋版一页金(4件)

传拓,这种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能够将厚重、传播不便的碑刻“转化”为“下真迹一等”的轻便复制品,为碑刻信息及艺术的传播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是拓本艺术的巅峰。拓本采用剪裱装,共 38 页,每页 3 行,行 6 字。长 22.25 厘米,横 12.8 厘米。原碑立于延熹八年(165),隶书,内容为历数历代君王封禅祭天地的礼仪和时任弘农太守袁逢主持重修华岳庙碑之经过。现存《西岳华山庙碑》拓本共四种,宋拓长垣本、宋拓华阴本、明初拓四明本、宋拓小玲珑山馆本,除拓于明初的四明本为整装挂轴式外,其余三种宋拓全部是剪裱式。

《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北宋,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史料中华阴本最早的收藏者是陕西东肇商云驹兄弟之墨庄楼,后归华阴郭宗吕所有,碑册后有郭氏天启三年题跋,书法秀丽淳雅,有二王之风。郭宗昌是明末清初的金石学大家,再续两宋金石绝学,著《金石史》一书。郭氏之后,归华阴王弘撰,弘撰精鉴金石书画,居住于华山之下,得到此帖后,曾邀请当世首屈一指的学者倾炎武进行了长篇考证,考证文字留存于顾氏《金石文字记》中。

乾隆年间,上海黄文莲得碑册于安徽歙县,黄氏与钱大昕等并称“吴中七子”,钱氏曾在黄家中鉴赏此碑册,并留下长篇题跋。后黄氏转赠大兴朱筠,朱氏后人于道光十六年(1836) 欲出售此册于粤东洋商。刚升任广西巡抚的梁章拒酷爱金石,听闻此事斥巨资从粤东洋商处“虎口夺食”,由于本次交易花费巨大,被人告发至道光皇帝处,幸皇帝不予追究,让梁氏有劫后余生之感,也算是为碑册不惜一切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前,此碑册归时任两江总督端方所有,端方是华山碑拓本收藏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曾经收集齐四种华山碑拓本中的三种(华阴、长垣、四明),因此自题斋名为“宝华?”,帝师陈宝琛有《题陶斋宝华?图》一诗。1911 年 11 月,端方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因军队哗变被杀,民国建立,其子端继先大量变卖端方收藏,此碑册因此散落民间,被银行家吴乃琛购入,直至 1959 年,此碑册才最终入藏故宫博物院。

传拓虽能将厚重金石上的信息转化为轻薄的纸片,但中国传统的信息载体毕竟是书本。只有雕版印刷真正普及后,中国历史才迎来了知识大爆炸的时期。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起源于唐末五代,大盛于宋代。 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起源于唐未五代,大盛于宋代。北宋印刷书籍虽多,以致苏东坡有“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之叹。

但经靖康之变,汴梁书籍损失殆尽,今有“一页宋版一页金”之说,形容宋版书之珍贵。现存宋版书多是南宋麻沙本,北宋古籍除佛经外,存世极少,且大多数还在日本,因此国内每一本都是国宝。

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是其中的佼佼者。此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卷一为抄配,其余卷也间接有抄配,是范仲淹文集唯一存世的北宋刻本。由范仲淹诸子编辑而成,共二十卷,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版心题卷几,无字数和刻工姓名。卷端题“范文正公文集”,卷首有元?四年(1089) 苏东坡《序》,东坡知徐州时,与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交好,受其邀请作序

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书含赋、古诗、律诗、碑、志、表等,无序跋。卷前有清人题记三行,言出自“范氏主奉家”,即范仲淹十九世孙范能浚,康熙四十六年(1707) 为文正书院主奉。他通过家藏珍本,与范氏二十一世孙范时崇翻刻元至正年间范氏家塾岁寒堂本《范文正公忠宣公全集》,成为全集最通行之版本,对范仲淹文章流传起到了极大作用。民国时期,此书从嘉定廖氏散出,1919 年被傅增湘所得,并编入《藏园群书题记》中,后入中国国家图书馆至今。

如果说雕版印刷是印刷术“1.0”版本的话,那么活字印刷术绝对属于“2.0”。北宋毕升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人,20 世纪以来,中国唐宋时期的印刷品虽然有很多重大发现,却始终无宋代活字印刷实物存在。直到 1991 年 9 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贺兰县拜寺沟方塔中,发掘出土三十余种西夏文、汉文文献,在这些珍贵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便是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以下简称《本续》)。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续》全本 5 卷,现存三、四、五 3 卷,其中第三卷为残本,共 9 册约 10 万字,白麻纸精印,半页 10 行,每行 22 字。经学者考证,此经翻译自藏文经书《真实相应大本续》,这也证明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兴起以前,就曾在西夏境内广泛传播。

此经当印刷于西夏仁宗时期(1140-1193),宗教典籍由于其印量巨大,因此常常是活字应用的主战场,例如西方约翰·古腾堡第一次使用活字印刷术,使是用来印制《圣经》。毕升发明的是“泥活字”,以往一般认为木活字最早的记载元朝王祯的《农书》,但此经的发现却证明王祯只不过是将源远流长的木活字制作技巧进行了总结。

《本续》所用的西夏文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字,结构、用笔、布局等都与汉字绝似,远看似乎每个字都认识,但近看却无一字可识。印刷体西夏文与后世的宋体字颇为相似,字形方正、笔画有序,但是不同于汉字的藏锋、中锋,西夏文撇、捺、钩却笔笔锋芒毕露,宛如西夏精锐的刀枪。

雕版印刷与佛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存世印刷品中,年代最古的是佛像,数量最多的是经咒,印刷水平最高的为佛经。北宋《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选派内侍前往成都督造大藏经,后世称其为《开宝藏》。之所以选择四川,一来是由于传统雕版中江南此时还在吴越国线氏手中,不具备条件;二来成都印刷历史悠久算是中国雕版印刷发源地之一,因此也具备雕刻卷帙浩繁大藏经的条件。

《开宝藏》总共 480 函,以《千字文》编号,约 5000 余卷,现在中国、日本、美国等 8 个收藏单位共有 2 卷。其中中国各机构共藏 7 卷,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卷轴式,每版 22 行、行 17 字。青莲寺在现存《开宝藏》发现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在山西高平县(今高平市)发现两卷《开宝藏》,轰动一时,此两卷即是从抗战前山西晋城县(今晋城市)青莲寺原僧人手中流出,可见历经千年,《开宝藏》一直保留在青莲寺。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2018 年 7 月,在西泠印社春拍上,两页《开宝藏》残叶拍出了 240 万元的天价,刷新宋版残叶拍卖的最高纪录。在这两页残叶上,也有“都化缘报愿住持僧鉴峦”题记,可见亦属于当时从青莲寺流出的那一批。一页宋版一页金,此之谓也。

严复在《致熊纯如的信》中指出:“中国所以成于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这篇文章中的十二件文物,虽是冰山一角,亦可管中窥豹。在由君臣、文士、圣人们书写的笔墨与印痕中,展现的是收千年之精华、开百世之灿烂的大宋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