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音乐、舞蹈:还原隋唐盛世生活(1)

隋唐时的中国进入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大时代,社会生活洋溢着开放与浪漫的气息。翻阅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你会发现来自这一时期的器物不仅多姿多彩,且蕴含不少独创和先锋思想。

贵族女孩的精致生活(3件)

20 世纪 60 年代,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的一处基建工地上,意外显露出一座隋代墓葬。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是一个 9 岁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这位被亲切地称为“李小孩”的隋代小朋友,却有着令人咋舌的显赫家世。

她是隋代光禄大夫、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曾随北周武帝平齐,后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在抗击突厥侵犯的战争中殉国。 隋文帝感念李崇的赫赫战功,将他的儿子李敏接到宫里,留在自己身边抚养。开皇初年,杨坚长女、北周皇后杨丽华将自己的独女宇文娥英嫁给李敏,有了外孙女李静训。李静训从小在外祖母杨丽华身边成长,深受宠爱,遗憾的是这位出身名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族少女却天不假年,年仅 9 岁就在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因疾去世。

外祖母杨丽华伤心欲绝,下令将孩子厚葬在皇家尼寺---万善尼寺。万善尼寺位于隋都大兴城(唐为长安城)内的“休祥里”(唐称坊),并不在市郊。这座墓室面积 26 平方米,在棺与椁之间仅仅 3 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足足随葬了 230 余件物品,似乎要把墓主人生前所需的日常用品统统摆放进去。

这些陪葬品中,有大量常见的陶俑,包括武士俑、镇墓俑、家畜家禽俑等等,此外还有玉石、金银器、铁器、骨制品、木漆器和丝织品。墓主人的颈部位置佩戴有一条把鸡血石、青金石、珍珠镶嵌在金材质上的华美项链。玉杯、骨梳、铁剪、漆盒、铜镜这些生活日用品无一不齐,其中不乏珍贵材质制作的可爱物件,如羊脂玉的小兔子、飞蛾形态的珍珠金步摇冠、小鱼形状的玉饰。还有两件难得一见的玻璃器----隋绿玻璃盖罐和隋绿玻璃小瓶,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目录》。

绿玻璃盖罐,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两件玻璃器呈现出草绿色,外部有风化层,从工艺上考虑,应该是吹制而成。玻璃小瓶高 12.5 厘米,口径 3.8 厘米,玻璃盖罐也只有 4.3 厘米高,这种尺寸在西方玻璃器中很少见,也很难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其观赏价值更高。李静训墓共出土了 24 件玻璃制品,包括杯、罐、扁瓶、无颈瓶、管状瓶、卵形器等各种器型。这两件玻璃小瓶是如何在众多珍贵文物中脱颖而出的呢?

绿玻璃小瓶,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代本土制作的玻璃成分中含铅量高,通常被称为铅钡玻璃,这种玻璃不耐高温无法适应温差,并不如瓷器耐用;还有一种制作工艺从西亚传来,称为钠钙玻璃,李静训墓中的这两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属于后者。这两件玻璃器晶莹剔透,一改六朝玻璃器粗糙笨重的风格,都是小小一件,足以让一个 9 岁女孩一手握住,很适合当作小玩具。隋代玻璃器大部分为绿色,与瓷器绿釉的颜色相近,且形制也会模仿瓷器,这两件绿色玻璃器,看起来便带有瓷器风格。

李静训墓是目前可见同时代墓葬出土玻璃器最多的一处,且都为钠钙玻璃。当时这种外来的新工艺并没有普及,仅有的成品只供贵族皇室使用,到了唐代后期,对外交流被战乱破坏,中国境内也再难见到这种剔透精致的玻璃产品了。 创烧于北朝时期的白瓷技艺,在隋代也迎来工艺上的创新。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过白瓷围棋盘、李静训墓也有白瓷鸡首壶、双耳扁壶,以及双连龙柄传瓶这样别致造型的白瓷精品。天津博物馆有一件与之形制十分相似的隋代双连龙柄传瓶,底部刻有铭文,也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双连龙柄传瓶,隋,瓷器,现藏天津博物馆

这件器物是单颈,双腹相连,肩部左右对称有一条修长的龙形柄,龙头探入中间瓶口,如同在争抢吮吸这瓶中的美酒。底部铭文“此传瓶有并(并)”可以理解为双腹相连,也可以理解为此瓶成双。传瓶最初与佛教有关,比喻传法,后成为专为陪葬制作的明器。此传瓶为研究古器的名称提供了实物资料,代表了隋代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