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画到仕女图--隋唐珍品中的丹青世界(3)

最早的纸本画(1件)

山水、人物不仅是唐人绘画的主题,牛、马在唐代也常常出现在画作中,而在此类画作中最有名的就是目前中国所存最早作于纸上的传世绘画韩?《五牛图》----入选《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其他三幅隋唐绘画都是绢本,作为少数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五牛图》也是迄今所知韩?唯一传世的作品。

从右至左,将《五牛图》徐徐展开,只见五头色泽花纹不同、姿态各异的牛平列而绘,不紧不散,有的低侧着头,有的昂首张望,或神情庄重,或生气无奈……全图除一丛荆棘外,不设过多背景,每头牛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卷,唐,韩?,纸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虽然《五牛图》乍看不似《游春图》《挥扇仕女图》般华丽,但实际上历来动物画中,因牛马为常见之畜,大家都知道长什么样,因此其形状相貌最难描摹,没有韩?高超的画艺、细致入微的观察,《五牛图》很难达到如此形神兼备、神气磊落的效果。此外,《五牛图》是由五小块纸粘连而成的桑皮纸绘制而成,这种纸质比绢质绵密,更易吸入水色,能增加五牛的凝重沉厚之感,却也极为考验画家的运笔功力。

韩?画技得益于其颇有建树的书法,对骨法用笔尤为重视。在画中他为了突出真实感,讲究以线勾取牛的轮廓,墨色为辅。再画牛点睛,使瞳眸炯炯有神,将牛温顺、倔强、沉稳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实际上,韩混并非专业画家,绘画对他来讲只能算作爱好。

历史上,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从小小的地方官升至藩镇、宰相,在掌管天下财政、举荐用人、发展生产、平定叛乱、稳定民生等方面颇有政绩。那他为何兴之所至,要以五头牛作为画中主角呢?建中四年(783) 十月,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正是韩?亲自为中央政府筹集大量军用物资,保证后勤供应,并拥重兵驻镇长江下游。 当唐德宗回朝时,自然引来猜忌。为表忠心,韩?想到当年陶弘景曾画《二牛图》向梁武帝萧衍辞官的典故,故而画《五牛图》以表退隐之意。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一种解读。乾隆看《五牛图》,就觉得是画家哀生民之艰,韩?则是真正关心老百姓疾苦的贤臣良将。 据记载,《五牛图》原先没有名称,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画上用瘦金体题写“唐韩?五牛图真迹,宜和殿御题”,并画“天下一人”字押。不过,这些字迹如今却看不到了。或因为年代久远画面破损而被裁掉,也可能是宋徽宗字太值钱,被人故意截去。

南宋灭亡后,《五牛图》流落到民间,元初为赵孟?所藏。但没多久就又几经辗转,最终才被清宫收藏得以留存至今。 如此的颠沛流离,使得传世的《五牛图》早已千疮百孔,不仅画上有污垢,五牛身上更有数百处大小蛀洞,有些地方甚至模糊难辨,“希世名笔”面目全非。

为了使它恢复原来的面貌,1977 年,《五牛图》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画组老师傅孙承枝亲自主持修复工作。除了去污之外,最烦琐也最难的是揭除托纸。 传统国画装裱通常有三四层用纸,画纸一层为画心,紧贴画心的为托纸,因关乎画作命运,也有“命纸”之称,再后面一两层托纸则为背纸。

《五牛图》旧裱共四层,孙承枝花了足足 5 天的时间才用镊子轻轻地、一点点地揭开,有时还得靠手指轻搓慢捻。揭去命纸后修补破洞也是考验,每处破洞的大小、缘口纹路、残损形态都需仔细琢磨,“然后择纸裁割拼对,粘连缀合,务求补口四周厚薄均匀,平整干净,不留痕迹”。 最终还是在故官旧藏里找到一种年代相近、质色相当的旧纸,才打上了“补丁”。最后,画作遵循“先小后大,由上向下,宁浅勿深,宁干勿湿”的全色接笔原则进行补色,《五牛图》才起死回生,让我们在今天仍得细细品味韩?神作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