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脉的唐代书法 那些后世临摹不倦的珍品(1)

唐代书法上承晋书之遗风,又开创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盛世,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都出现自成一派的书法大家,他们带着唐代独有的一种“古朴劲力”,为书法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而《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有 8 件唐代书法珍品以及一件唐人写本,也让生于当下的我们得以一观唐代书风。

一门书翰之摹本(2件)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来白山东琅琊的当朝宰相王方庆将其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微之、王?,一直到其曾祖父王褒等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共十卷献给武则天。武则天自然圣心其悦,还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展示这些书法真迹。

武则天最终还是将这些真迹赐还王家并嘱附其要珍藏这些祖先手迹,不过在归还前她命朝中善书者以双钩填墨法制作摹本以收藏内府。而这十卷摹本历经千年的朝代更迭罔替,到了清末仅存一卷十帖,便是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又称《万岁通天帖》,也是《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最为珍贵的书法作品之一。

《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唐,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在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往往深藏于皇宫内府,少有人有机会观瞻真迹,因此便有了“复制”真品以保存传播的需求,即为摹本、临写、拓本等方式。其中拓本是先将墨迹刻石,再用宣纸等薄纸覆盖其上,以墨椎印而成,虽便于量产,但木石等材料作为印版很难表现出笔墨的韵味以及细节,且优劣杂陈。因此对照着真迹进行的临与摹就更为珍贵。

虽常有书法大家对照着原本模仿笔画与风格特点临写书法作品,但任何临本都不免带有临写者自己的个人理解与书写习惯。如故宫博物院藏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兰亭序》临本,就不免仍带有其个人特色。相较而言,在古代最忠实并接近于原作的复制方式就是“摹”。今天书法入门常用的“描影”法仍保留了一些古代摹拓方式的残痕,不过古代摹本对制作水平的要求极高。

在 1000 多年前这个没有工业照相印刷技术的时代,古人利用这种看起来十分原始的“复制”技术制作出来的精良摹本,尤其拓自原迹,几乎可与真本相媲美,历来有“下真迹一等”的说法。初唐至盛唐是王氏书作由散佚逐渐聚拢于皇家内府的时期,而对于许多如王羲之书法这样湮没于历史的真迹来讲,摹本的替代性使其拥有了等同于真迹的价值,也正是借助于它,今人得以一睹晋唐书法大家的艺术风貌。

现存于世的书法唐摹本,就内容而言,数量最多保存状况最好的仍然是王羲之的作品。除了《万岁通天帖》中的《姨母》《初月》等帖外,今藏故宫博物院、同样列于《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唐代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慕王羲之《兰亭序》卷,又称“神龙半印本”,是流传有序的精品唐摹本,也是《兰亭序》摹本中罕见的精品。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唐,现藏故宫博物院

启功评价此帖笔法“?纤得体,流美甜润,迥非其他诸本所能及破锋和剥落的痕迹,俱忠实地摹出”,是最忠于王羲之真迹的墓本。该摹本上引首有乾隆皇帝题“晋唐心印”四字,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高宗将该摹本与历代书法名家临摹的《兰亭贴》墨迹及其御诗等一同合编为“兰亭八柱册”,并刻帖于圆明园遗物“兰亭八柱”之上,可见摹本珍贵。

相较于冯承素摹《兰亭序》卷,《万岁通天帖》的价值又不仅仅在于其保留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的墨宝,若没有散供,今人得见其十卷本,几乎能够完整地一览王室家族从东晋经历宋、齐、梁、陈至隋唐近三四百年书法风格的传承与演变。 而这些手写的墨迹正是通过唐摹本的“复刻”,才能为今人留下得以一观的手迹珍品。而对于唐朝人来讲,对书法的推崇以及书写热忱,也奠定了唐代书法自成一派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