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脉的唐代书法 那些后世临摹不倦的珍品(2)

存世真迹的价值(2件)

如果说王羲之书法的高妙,今人只能从摹本、临本中得见,不免有些遗憾,那么比较幸运的是,唐代大家的书法确有一些存世真迹,让我们能够亲见唐代书法的风韵。

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的欧阳询《梦奠帖》(又称《仲尼梦奠帖》)就是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家”的欧阳询之行书书法真迹。与唐代许多书法家一样,欧阳询的书法最初是效仿王羲之,例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拓《定武本兰亭》便是拓自欧阳询受唐太宗之命临摹的《兰亭序》,艺术价值很高。当然他也不囿于一家之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楷书风格“欧体”。

《梦奠帖》卷,唐欧阳询,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隋唐是楷书书法发展的成熟期,不仅统治者们都十分热衷书法,科举、铨选官员等考核都对书法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写一笔端正美观的楷书几乎是士子们必备的才能。而欧阳询在人才济济的唐代仍能以其楷书名留千古,可见其成就。例如有着“天下第一楷书”之誉的《九成宫体泉铭》就是他的代表作,其书法沉稳严谨,刚健俏丽,正是后人学楷的重要摹本之一。

《梦奠帖》的内容很简短,全文 9 行 78 个字。所谓“梦奠”是一个有关孔子的典故:孔子梦到自己安坐于殿堂的楹柱之间,按照殷人的礼仪,人死后便停柩于此,因此这个梦是其将死的征兆,后人渐用“梦奠”作为死亡的婉称。除了孔子,帖中还提到周文王、彭祖等长寿之人,“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既如此,人生中的“痛毒辛酸”又何必戚戚于怀。由此可见,欧阳询正是通过引证史事,阐述自己对生老病死的看法,《梦奠帖》或也可看作是一篇《论死亡》。

不少研究者也据此推测,该帖应是欧阳询的晚年之作。 书法家在作品中的真情流露令人动容,也让后人不禁想象,我们读过那么多唐诗,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就没有哪位诗人留下一二墨迹,若真有,又是否字如其诗?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杜牧《张好好诗》卷,正是晚唐诗人杜牧唯一一件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书写的内容也恰恰是他自己“感旧伤怀”的五言长诗。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太和三年(829),刚进士及第不久的杜牧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江西团练巡官,在一次宴会上遇到容颜娇美、才华出众的歌伎张好好,颇为其才情所动。不料,没过多久张好好便得到高官沈传师宠遇而被纳为妾室。6 年后,杜牧与张好好在洛阳不期而遇,才得知后者被抛弃而沧落至此,不得不当垆卖酒为生。

诗人想到当年风光无限的张好好,如今才年方十九便已饱尝人生的沉沦起伏,心生感慨,故而为她作诗。在诗歌中,杜牧将全诗的重点都放在回忆重现张好好昔日的美好与动人的歌喉,从而抒发自己对她的深切同情。 很多人看到这幅书法真迹后,都十分感慨,原来杜牧不仅诗写得好,书法竟也如此精进,宋代的《宣和书谱》就对杜牧的行草有着极高的赞誉,称其是“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可谓我手写我心。

而在这篇书法作品中,一些细节处也可窥见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波动,例如在诗作后半部分才出现的一些“失常”,如“月高蟾影孤”的“月”、“少年生白须”的“少”、“斜日挂衰柳”的“斜”等,笔触明显加重,单字也忽然增大,诗的内容与书的笔法“巧合”地互相应和。也难怪后人会说,杜牧是“诗名掩书名”,誉其书法为“晚唐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