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脉的唐代书法 那些后世临摹不倦的珍品(4)

“不见经传”的书者(2件)

当然,唐代书法的成就远不止于这些名人之作,有时整体水平的优劣也体现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书写者笔下的真章。例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国诠书《善见律》卷,是典型的唐人写经本,大约成书于贞观年间,是奉旨而作,整幅远观结构严谨优美,单字的笔画又丰腴灵动,全文 260 余行,4400 多字,竟是一笔不苟,均匀秀劲,轻重适宜,让观者也能体会到书写者虔诚的心境,堪为唐代小楷的上乘之作。

《善见律》卷(局部),唐,国诠,纸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在唐代,手抄本仍然是广为流行的书籍“复制”方式,尤其是一些文人案头的常用工具书如韵书、字书等,因此写得一笔好字的写手,他们的抄本往往大受欢迎而得以广为流传。今藏收宫博物院的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在宋代便因其写手吴彩鸾而珍藏内府并得以流传后世。

除了吴彩鸾手书的价值外,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也是今人研究从六朝到唐宋中古音系转变的“枢纽”之书,且该书的装帧方式也尤为特别。作为一本工具书尤其是要时常翻阅检索字音的韵书,如何装帧在古时十分重要。唐代卷轴是较为流行的装帧方式,古人将每一页写好的帛或纸,按顺序贴在长卷上,再卷于卷轴之上,阅读时再舒展开。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有很大弊端。

《刊谬补缺切韵》,唐,王仁煦撰,吴彩鸾写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该本《刊谬补缺切韵》便是用质地坚韧的硬黄纸写就,共二十四幅,除首页外均是两面书写,可以推想绝不是以上述卷轴形式装帧。而在每幅正面右纸边外,又有粘装的损痕,据此推断,唐时可能是以形似现在字典一样的装帧,也被称作叶子书。

不过今天我们见到的故宫所藏也不是唐代原装,而是宋代宣和内府出于对古本的保护而进行的重新装裱: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第二页接续首页尾,却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其余各幅都以右边粘连,每幅纸边相距约 1 厘米,这样装成一卷,展开时又“鳞次相积”,故称之为“龙鳞装”。

尽管是宋代重装,但“龙鳞装”既能保护书卷,又便于阅看,是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明代洪武年间虽有重装但仍保留了宋时原装的样式。因此该本《刊谬补缺切韵》不仅留有唐代原装的痕迹,同时也是“龙鳞装”仅存的装帧实物,又展现了古代民间抄写者的书法水平,堪称我国文物宝库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