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唐代古法,下启宋代新风:五代诞生的稀世画作 (1)

乱是大多数人对五代十国的初印象。可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诞生了一件件稀世画作。国家文物局 2012 年发布的“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20幅绘画作品中,隋代绘画 1 幅,唐代绘画 3 幅,宋代绘画 9 幅,还有 7 幅五代绘画赫然在列,足见分量之重。 它们出生于乱世,躲过天灾人祸,幸运流传至今。

在这些伟大的作品身上,人们既能看到唐代人物画的余晖,也能寻着宋代山水、花鸟画的影子。与有着数百年国祚的唐宋相比,五代十国的“存在感”很低,但从艺术史角度来看,它上承唐代古法,下启宋代新风,连接了两个伟大的时代,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与意义。

《重屏会棋图》的政治宣言(1件)

五代画家借助相关道具“讲故事”能力与前朝相比不相上下。一幅看似普通的画作背后藏着许多小秘密,正是《重屏会棋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魅力所在。在那纵 40.3 厘米、横 70.5 厘米的绢画中,四人围绕棋盘而坐,一侍童立于一侧,一扇屏风竖立在画面中后方,占据大半空间。屏风中画一老翁斜卧榻上,一名妇人站在他身后,又有三个侍女手捧床褥铺毡在一旁静候。老翁眼睛望向床后的屏风,山川美景,尽收眼底。

《重屏会棋图》卷,五代,周文矩,绢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由于一幅画中出现了多重屏风,画中有屏,屏中有画,此图被称为“重屏”图(由周文矩首创),后世画家效仿者众,该画也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最吸引人的构图之一”。五代人作画,不喜留下姓名,也不会标识画中人的身份,时间久了,作画者和被画者成了道难解的谜题。 将故宫博物院藏《重屏会棋图》与“五代南唐周文矩真迹”联系起来的,是乾隆年间成书的《石渠宝笈初编》。

后经古书画鉴赏专家徐邦达鉴定,这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画作为北宋时期的摹本,完整保留了原件的形神。至于原作,曾为宋廷收藏,后来此画辗转到南宋大臣楼钥手里,南宋学者王明清有幸看过,他依据家藏李?肖像画考证出画中戴高冠者为南唐中主李?(916- 961)。

王明清还发现有“?陵(宋徽宗)亲题白乐天诗于上”,今之《重屏会棋图》不见白居易诗。 因为绘画技术一流,周文矩参与过中主李?举办的宫廷绘画活动,至后主李煜(937 一 978) 时任翰林待诏,这是宫廷画师的最高级别。从《重屏会棋图》展现的陈设气派和生活气氛看,不难猜测,《重屏会棋图》应是一“命题作文”,画中情节当发生在南唐内廷之后宫,只是李?为何要求周文矩画这么一幅画,周文矩又是怎么想到用“重屏”方式绘制呢?

解题线索就在其他三位弈棋者身上:与李?并榻坐稍偏左向者是太弟晋王景遂;二人别榻隅坐对弈者为齐王景达和江王景?。 史载李?有 4 个弟弟,依次为景迁(919—937)、景遂(920 一 958)、景达(924—971)、景?(937—968)。身为长子,李?备受父母呵护的同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在李? 940 年被立为皇太子之前,朝中不同势力分别向李?提议过立景迁、景?为太子,李升本人十分喜爱四子景达,终因碍于立嫡长的传统观念未付诸实行。

李?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 943 年继承皇位,不能算是众人推举,只能说是时势使然。 由于天性文弱,无意争取,再加上受周遭环境影响,害怕弟弟们举兵谋反,李?常常摆出让位姿态。李?在即位第二年又下诏,以弟景遂总揽庶政,自己退居宫中。其用意是想将权力交给景遂,再传给景达,以完成父亲传位给景达的愿望。

在此背景下再来看《重屏会棋图》,看似对弈,实则暗示了政权交接顺序。画中四人的座次安排,依据“尚左尊东”的习俗,李?在主位,景遂为次主位,弈棋者左为景达即第三位,未留须者为景?即第四位。

细看《重屏会棋图》,画面整体素雅洁净,周文矩以自创笔法“颤笔描”(此种笔法多曲折颤动)绘制人物衣纹,表现出布纹的质感,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体变化,展示了周文矩以线塑型的深厚功底。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形象清秀,面部渲染有度,眉目刻画精到,神情入微。通过寥寥数笔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重屏会棋图》中,周文矩将自创的颤笔描与周防仕女画法结合在一起,各表其形,自成一家。连艺术造诣颇高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都对其作品赞赏不已。可以想象,周文矩奉命绘《重屏会棋图》时,很可能就在对弈现场,详察周围环境和对弈气氛,而后在观察基础上,靠记忆完成绘制工作,画中既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也难逃时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