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

简介:

元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上都镇,作为元朝第一个首都,在元朝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欧亚草原上,这里被称为世界的心脏,吸引着万邦来朝,各国使节、传教士和商人也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礼俗和繁荣的经济活动。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开明政策下,欧亚大陆不同民族文化在此汇聚交融,使大元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享誉海内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灭亡后,元上都逐渐被废弃,湮灭在历史的风烟中。600多年后,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从草原上发摒出了元上都遗址。2012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2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可不知的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上都镇。在它的东西两侧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夏季这里会开满金灿灿的金莲花。在平坦开阔的草原上,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显得有些突兀。

由于几百年来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元上都城址保存得非常完好,城内的建筑遗迹清晰可辨。通过考古发掘,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个位于草原深处的元代都城遗址的一些真实面貌,揭示出元上都遗址所具有的多元的文化内涵。

忽必烈画像

1256年,忽必烈命中原来的名士刘秉忠在金莲川草原上建造新城,为元朝的建立做充分的准备,三年之后建成命名为“开平”。到了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之后元朝开始实行两都巡幸制度,即元朝的皇帝按照游牧民族转徙放牧的传统,夏季在元上都处理政务,冬季又回到元大都。

每年的四月到九月是元朝皇帝在元上都处理政务的时间,毡车如雨,牛马如云,各地的文武百官还有各国的使节都会到元上都来觐见皇帝,形成了一个非常繁华的都市景象。

元上都“回”字形布局

元上都总体呈正方形,城市布局则呈三重城垣“回”字形。其中宫城位于最中部,呈长方形,长605米,宽542米。宫城外围套了一层城垣,即形成了皇城,皇城的边长为1400米左右。皇城外围又套了一层城垣,即形成了外城,外城的边长为2200米左右。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城址的三重城垣是按照中原传统建筑所使用的、体现九五之尊的模数制来计算得出的。也就是说这三重城垣的面积具有一定的比例。元上都的皇城和宫城有一条中轴线。沿着中轴线分布着几处巨大的建筑基址,从前往后依次是明德门遗址、御天门遗址、大安阁遗址、穆清阁遗址。

大安阁遗址

宫城的中部有一座巨大的呈“凸”字形的建筑基址,这就是大安阁遗址。大安阁是将宋代煕春阁迁移建造而成的,推测它的高度应当在70米左右。元朝有五位皇帝在此登基,可以说大安阁是元上都城内最为重要的具有政治性的一个建筑。马可·波罗在此觐见忽必烈,他的游记中提到元上都城“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指的便是大安阁。

青白石龙纹角柱

在大安阁遗址,我们考古发掘清理出了一件青白石龙纹角柱。龙纹角柱雕琢得非常秀美,也很有气势。另外,皇城遗址内分布有寺院、孔庙、道观等一系列的宗教建筑。不同宗教的建筑也证明元朝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

“诈马宴”场景

在元上都城址的西部是忽必烈的行官所在,那里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基址,就是史书记载的“棕毛殿”。棕毛殿也称竹殿,是毡帐式的宫殿。在棕毛殿内,元朝皇帝、贵族经常举行大型的宴会,也称“诈马宴”。参加这个宴会要穿一种非常华丽的衣服,波斯语中华丽的衣服、织锦叫“诈马”,这就是“诈马宴”的由来。

元上都西关街市遗址

在元上都城址外围的关厢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建筑遗址。因为城门也叫城关,所以城门的外围地区就叫作关厢。元上都的关厢是根据功能的不同而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西关是商业区也是平民居住的区域;东关靠近滦河,是水草最丰美的地方,主要供蒙古王公贵族驻扎毡帐;北关主要是驻扎护卫部队的地方,也就是兵营所在,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曾在此设计修建铁幡竿渠以镇水患;南关是元上都和大都驿路的必经之地,因此当时这里建了大量酒肆和客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