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逐步安定后,他意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汉地经济的支撑,在汉地建都很有必要。一座一直以来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的城市引起了忽必烈的注意,他决定在这里营建另一个政治中心。这就是元朝历史上的另一个首都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元大都规划了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垣的都城布局,城内有一条眀确的中轴线。宽阔的街道、交错的胡同,这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增加了交易的便捷性。繁盛的商业,促进了中国南北文化,甚至世界东西方文化的沟通融合。
从1964年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用10年的时间对元大都进行了考古发掘和研究,还原出了这座由北方草原民族平地新建,“万国赴如水”的世界城市的历史面貌。
元朝历史上的另一个首都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元大都的“遗痕”:
元大都的考古发掘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的元大都考古队于1964年至1974年进行的,考古队的队长是徐苹芳先生。
北京城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元大都是北京作为中国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开始。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位,建元中统。中统五年(1264年),忽必烈击败其弟阿里不哥,取得了汗位之争的胜利。这个时候把都城定在燕京地区是有政治考量的。忽必烈把统治重心转向了南部以汉人为主的广大区域。
虽然决定迁都燕京,但是他并没有沿用金中都城。因为蒙金战争中,金中都的宫城已经遭到严重毁坏;而且金中都所用莲花池水系的水源和漕运都已经不能满足一座都城的需要,只能考虑再建新都。
元大都平面呈“回”字形布局。由外城、皇城和宫城三城环套。外城呈长方形,南北向略长。南北长约7600米,东西宽约6700米。外城城墙四角有角楼,还有等距离的“马面”。城外还有护城河。元大都对应的现在北京的位置: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略偏南的人行道上。北城墙位置比较明确,现在还有一部分保存到现在,残存土城墙俗称“北土城”。
北京地铁10号线的安贞门站和健德门站,这两个站名就是元大都北城墙上的两个城门名称。东、西城墙南段与明清北京城东、西城墙相合,即东西二环路;北段为向北的延长线直对明清北京城东北和西北角楼。
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间。由东而西依次为宫城、太液池和西内诸宫(兴圣宫、隆福宫和太子宫)。东墙即近南北河沿的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即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宫城位于皇城内东部,居于整个外城南部中央,位于大都城的中轴线上。平面呈南北竖长方形。东西宽约740米,进深约950米。宫城六门,四隅建角楼。
经考古勘查可知,宫城南墙约在今故宫太和殿东西一线,宫城正南门崇天门约在故宫太和殿位置;北墙在今景山公园清代寿皇殿东西一线(发现夯土基础)。寿皇殿曾被改为北京市少年宫(1956-2013年)。北门厚载门在少年宫前;宫城东西墙在今故宫东、西墙附近。宫城正门--崇天门位于南墙正中,为一门五道,规制最高。
明朝建都北京后,元大都主体被破坏,并被叠压在明朝新城之下,更为现代北京城所破坏和叠压。那么到了今天,元大都留下来的遗痕还有哪些呢?就考古学而言,古代都城有两大类:一类是荒野型城市;一类是古今重叠型城市。第一类是以辽上京和元上都遗址为代表;第二类是以元大都遗址为代表。作为古今重叠型城市的北京城,我们可以找到三大类元大都的遗迹。
第一类就是现存的元大都遗迹。元大都残存有西北部和北部的夯土城墙(即今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还有现存的妙应寺(即白塔寺)的白塔也是元朝的建筑。第二类是通过考古发掘确认的元代建筑遗迹。1969年拆除明朝西直门箭楼时,发现其下压有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楼残底和城门墩台门洞,保存非常完好。
考古学家还发掘了后天房胡同、西绦胡同、后桃园、雍和宫后身、旧鼓楼大街豁口、德胜门以东等多处元代遗址。这几处遗址基本上都是东西方向分布。其中,后英房胡同位于北京西直门,明清北城墙下。后英房居住遗址规模大、等级高,出土遗物丰富,应是元大都中上层人物的一处宅地。在旧鼓楼大街豁口东的一处院落遗址中,发现一个埋有精美青花瓷器的窖藏。
第三类是根据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方法,考古学者探究发现的诸多重要的遗痕。这些遗痕巧妙合理地融入了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之中。胡同是北京的符号之一。北京旧城即二环内长安街以北的胡同大多起源于元大都,被明清北京城承袭下来,考古钻探确认明清北京内城朝阳门到东直门之间的22条胡同,都是沿袭了元大都胡同。
在元大都城内的南北向主干纵街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88条东西向胡同。大都的居民区规划整齐。大街宽约25米,胡同宽约6—7米。当时旅居在这里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盛赞大都城内规划的完善和宫殿的雄伟,说“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经过多年的考古勘探和试掘证实,作为最重要的标志,元大都的中轴线被明清北京城所沿用。元大都全城的中轴线,南起外城的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厚载门,经万宁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寺的中心阁(今鼓楼北),这也是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元明清三代,北京的中轴线没有变化。这彰显出北京中轴线厚重的历史底蕴,为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强力支撑。
虽然明成祖对北京的营建使元大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贯穿于宫城、皇城的中轴线被明代北京城所继承,很多街巷和建筑,以及格局、景观等等被明代北京城保留下来,这些因素也一直延续至清代的北京城。可以说,元大都的内在生命力于明清北京城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延伸阅读:
-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