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周原遗址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1976年考古学家正式对周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从此揭开了一个属于周人的时代。
器形巨大、形状饱满圆润的大盂鼎,镌刻着长文的毛公鼎,记载着最早的“中国”的何尊,这些在宝鸡一带接连出现的青铜重器,昭示着周王朝青铜文明的大繁荣。深埋着数量庞大的青铜器的窖藏、成片分布的建筑基址、等级分明的远古墓葬告诉我们,周原正是古公亶父所迁之岐。
周人灭商后,依靠着一套特殊的“法则”,一改殷商之风,开启了昌盛的国运。那么,这套“法则”从何而来?在周王朝又是如何运行的呢?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原遗址或许能为我们揭晓答案。
周文化的发祥地
周原遗址的发掘与周王朝的礼制:
周原在周人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周人灭商之前最后一个据点,周人在这个地方制定了许多的大政方针。在我国历史的早期,即尧舜禹的时期,所谓的古代君主是要巡狩天下的。这个传统实际上一直到西周的时候还在延续。西周有三个都城,最早的是周原,其次是丰镐,接下来是成周。
周原的“周”字是怎么来的?“ 它跟周人有关系吗?“许多历史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先有了周原这一地名,于是来到此地的人便自称周人。对此,考古学家则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通过研究发现,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周”族字样的文字,由此推测,周人之名、周族之名字实则早已有之,很可能是周人来到了这个地方之后,将此地命名为周原。
那么,怎么来界定周原?我们又是怎么找到这个周原的呢?基于考古发现,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提出了“两个周原”的概念。广义的周原位于渭河北岸的平原区域,称之为黄土台塬。狭义的周原则指周原遗址。
1942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石璋如先生首次来到渭河北岸的这一区域,对此地做了调查和记录,经过之后历时79年的一次又一次的发掘,逐渐确定了周原就在这个地方,或者说“岐邑”就在这个地方。
周原遗址既然如此重要,它为什么多年来不为人所知呢?考古学家为何还需要再去寻找它呢?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这个地方逐渐被废弃了。但非常幸运的是,自西汉起一直到现在,周原遗址不断有青铜器出土,而且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
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毛公鼎。毛公鼎体形巨大,造型相对殷商时期的鼎,显得简洁温润,而这正是周文化的特点。这个鼎是周宣王时期制作的,周宣王是那名以“烽火戏诸侯”而闻名的周幽王的父亲。鼎内部刻有497个字,是目前为止发现铭文最多的一件青铜器。
另外一件颇为有名的则是膳夫克鼎,它的主人叫克。膳夫是当个官职,主要负责周王的饮食。这个鼎很大,在当时,一个负责国王饮食的官是不能做这么大的鼎的,因为当时的等级是有明确规定的。而出现如此巨大的鼎,则可推知这个膳夫可能是周王的近臣,拥有极大的权力。根据铭文的内容,可知周王曾经派他去视察成周八师这一军队。可见膳夫绝不只是一个负责周王饮食的官职。
接下去要介绍的则是墙盘。这个盘最初是由当地民众在取土时发现的,便报告给了当时长年驻扎此地的考古队。由于这个盘的拥有者名墙, 因此被称为墙盘。盘内的铭文前段清楚记载着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了微氏家族的事迹。商灭之后,商朝的许多贵族迁到周原,微氏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来到周原生活,之后世代在周王室中做史官。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史官家族。
此外,铭文的前段则记录了周王的世系,因为墙只活到了周恭王时期,所以他记录的七代王的世系,以恭王为止。
周原作为周王朝的都城,自然出土了周王的器物。下面要介绍的这件器物就是周厉王的。周厉王非常有名,但是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的治理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昏庸糊涂。关于他的典故,想必许多人都听说过,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拥有的这件青铜器则是目前为止出土的西周青铜簋中,最大,最高、最重的一件,被称为“簋王”。通过青铜器的组合,考古学家发现了商周易代时青铜器烧铸技艺的革命性的变化。
占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他来到岐山下,在这个地方兴建城市与宫殿,文献中记载有“百堵皆兴”。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学者发现了那个时候的建材---非常大的空心砖,但是不能确定这个空心砖到底属于建设的哪个部位。此外,还发现一些陶器上面刻有周字,被称陶文“周”。这些考古发现都显示在这个地方曾有一座城市。
在灭商之后,周原就迅速地得到了发展,所以周原在西周早期就成了整个周王朝疆域内最大的一个城市。这里有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和大墓,也有当时最复杂的水网系统。周原还是当时的一个经济中心,曾建有当时整个西周时期最大的铸铜作坊和最大的制骨作坊,当时一头牛的肢骨可以做70多个簪子。
到了西周中期之后,周原的城市规模扩大到早期的两倍多,出现一个面积巨大的贵族居住区。在考古发掘中许多夯土台被发现,巨大的夯土集中区域,说明这里曾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城市中心。
延伸阅读:
-
周礼延续至今的传统(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