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简介: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南北全长1680米,开凿于公元336年,至今仍保存洞窟735个,包括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其中出土的5万多件文物,内容涵盖了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历史、民族、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敦煌莫高窟拥有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它踏过历史长河,向人们诉说着西域各民族的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沙漠中的美术馆

敦煌石窟传统艺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

敦煌莫高窟,包含的内容无限广阔,延续了1000年,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这1000年之间敦煌莫高窟不停地被建造。首先,我们讲中外文化交流。莫高窟有一幅壁画是《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图上,张骞跪在左边,汉武帝骑着马在右边,他是辞别了汉武帝到西域去。正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才开通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所以在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到很多来来往往的客商人物图。这些客商沿着丝绸之路,东来西往,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在敦煌壁画中,还可以看到很多外国人物图。

第103窟:各国王子听法图

特别是唐朝,这样的外国人物很多。古代敦煌就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荟萃的地方。这个画面上这些外国人,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可以分辨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例如来自波斯的人,穿的衣服比较厚,多为大翻领长袍,而穿得特别少的,那肯定是生活在热带地区,来自东南亚、印度的人,所以在教煌的壁画中,这类人物特别多。

第428窟:中心塔柱窟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也随之传入。在印度有一种洞窟形制,叫作“支提窟”,“支提”即为佛塔。按照支提窟的形式,中国人在敦煌建造了中心塔柱窟,用中间的一个方柱象征佛塔。这种洞窟围绕这个佛塔,人们可绕塔观像进行礼拜。还有一类石窟,叫“禅窟”,周边有一些小的石窟,小石窟里可以坐下一个人,人可以坐在里面坐禅修行。这类石窟的形制多来自印度,从洞窟的建造和用途可以看见,其受到了外来影响。

第275窟:交脚菩萨

在石窟的雕刻方面,中亚有一个地方显得非常重要,名为“犍陀罗”。犍陀罗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北部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犍陀罗文化,是古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交融的结果,犍陀罗的雕刻深受古希腊的雕刻影响,所以键陀罗文化传到敦煌,从敦煌的佛教雕刻可以看到古希腊雕刻的一些影子。

第71窟:思维菩萨

敦煌的菩萨像中,有一种叫作“交脚菩萨”,这类菩萨坐时两条腿交叉,坐在一个高凳子上。另外一种叫“思维菩萨”,坐在一个高凳子上,手杵着腮帮,表现出思考的状态。这两种菩萨,其实都是来自犍陀罗。

忍冬纹

在敦煌,还有一些十分有趣且数量丰富的装饰图案,如“忍冬纹”。忍冬纹,是一种类似将一片片的叶子连起来的植物纹样,从西亚(即美索不达米亚)往东传到了中亚,再传到了中国,所以在敦煌壁画的早期阶段(大约是北朝时期),图饰中有大量的忍冬纹。

联珠纹

还有一种装饰纹样,叫作“联珠纹”,纹样就好像一个个珠子连成一串,形成一个圆形,而在圆形中还有动物花纹、植物花纹。那么,这种纹样是从哪里传来的呢?是从波斯传来的。古代波斯,是以现在的伊朗为中心的一个国家。联珠纹从波斯到中国,特别是在隋朝的时候,在敦煌大量地流行起来。

第249窟:西王母出行图

敦煌石窟艺术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但是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会把传统的文化保存下来,使之与外来文化融合,所以我们在敦煌艺术中,始终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例如神仙思想。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存在神仙思想,觉得人死之后就会进入神仙世界,神仙中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东王公和西王母。

在敦煌壁画中,第249窟的窟顶一侧画有东王公,另一侧画有西王母。在敦煌,中国的神仙思想与佛教思想融合。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进入佛国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神仙相似,所以在佛教的石窟中会出现中国的神仙,如东王公和西王母。

第285窟:伏羲和女娲

其他相关联的神仙,还有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是开天辟地之神,所以在敦煌壁画中这两个神仙的腹部有一个大圆盘:一个圆盘中画有一个三足乌,象征着太阳;另外一个圆盘中画有一个蟾蜍,象征着月亮。其中,伏羲的手上拿着一个圆规,要画圆形图案,女娲手拿一把尺子要画方形图案。中国古人讲究天圆地方,所以一个象征着太阳,一个象征着月亮;一个象征着天,一个象征着地。

在敦煌,中国神仙形象被画到了佛教壁画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始终把外来文化与自身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那么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改造外来艺术的呢?

第272窟:半裸菩萨

以菩萨这个形象为例,最初印度的菩萨上半身是裸露的。因为印度天气炎热,民众平时就穿一条短裤,于是菩萨的形象受此影响,大部分都是裸体的。传到中国后,在早期的敦煌壁画中,如北凉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形象,以及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形象,上半身基本是裸露的,下半身穿一短裙子。

第263窟:菩萨

可是中国人不能接受这样的普萨形象,觉得裸体不雅观。从北魏晚期到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菩萨身上的穿着变得越来越多。中国有“衣冠王国”的美名,因此菩萨的穿着变得十分华丽。此外,隋唐以后菩萨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早期的菩萨形象,大概是印度人的面孔,或者是中亚人的面孔。到了隋唐以后就变为中国人的面孔,例如唐朝的许多菩萨像,完全是中国菩萨像,跟印度人的形象几乎没有关系。

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

唐朝时,中国人创造了新的佛教艺术---经变画。那么,经变画是什么呢?就是根据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用一个画面将其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表现佛国世界。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画经变画呢?因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许多佛教的故事,民众都已知道。那么,隋朝人、唐朝人,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佛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画家要用画笔来创造一个佛国世界,他就以当时现实中最美好的事物来表现佛国世界,例如官殿音乐舞蹈等等。所以在经变画中,佛在说法时与菩萨天人一起听法,还有音乐舞蹈,这样一个世界,就是当时的人想象的美妙世界。唐朝人的生活、建筑、音乐舞蹈在壁画中有了直观的表现,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敦煌壁画给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让后人看到了水平极高的山水画、建筑画、人物画,还让后人进一步了解了古代的建筑、音乐、舞蹈以及社会生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