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北庭故城遗址,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这座西域大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是北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
如今的北庭故城遗址,是天山北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代城市遗址,更是在2014年6月,作为丝绸之路在天山以北唯一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丝绸之路在天山以北唯一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庭故城遗址的发掘:
北庭故城,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是有一首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实这是在北庭城所写的诗。
这个城非常重要,可谓唐朝的一个国家项目,早期的建设涉及唐代两个知名的皇帝。北庭位于东天山的北麓,在乌鲁木齐以东约200公里的位置。古时为了阻隔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从汉代就开始选择这一区域作为一个前沿阵地、战略的桥头堡。
唐代时,唐太宗曾派大将军侯君集带着部队去收复西域。公元640年,在此地设庭州城,继承了汉代的政治遗产,所以北庭城从一开始,就是唐王朝李世民亲自制定的一个国家战略项目。唐代对外陆上贸易的整个重心,是在天山以南地区的丝绸之路,而且丝绸之路也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南北两线。
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控制住这一区域,以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便下令将这个庭州升级为北庭都护府,为了配合北庭都护府的建制,不但提高了其行政规格,而且配备了军队。所以北庭城在唐朝的历史上,是非常辉煌的。从公元640年开始,历时150年,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运用国家意志,有效地维护了大唐在西域的安全和管辖,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北庭城有一系列的城镇,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军政配合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通过考古,基本可知这个城分两套。内圈的部分叫内城,其实就是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建的庭州城。后来外扩了一圈,即为武则天当政时期扩建的北庭都护府的北庭城。
那么,凭什么判断这个城的性质是这样的呢?因为内城的城墙夯土里面没有其他物质,在外城的城墙的夯土中则有陶片、骨头,就说明到公元702年,不但庭州城内有人生活,庭州城的外部,也有人生活,而且留下了一些动物、陶片和灰烬等遗迹,后来在扩建的时候,就把这些陶片、骨头都夯到城墙中,有的陶片还压在外面的城墙之下。这是我们判断这个城性质的一个依据。
目前,内城的北门,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建庭州城的北门,保存相对完好。中国传统的筑城的方法,名为“夯筑”。建筑者把在城墙外部挖出的土用于一层层来夯实城墙,挖出土的位置也形成了护城壕。古代时城门,是个方形的门洞,两边用“排叉柱”顶起来,上方用横梁构建城楼,它的中间是垂直的,两边收分,它其实跟城墙的斜度是一致的。
最重要的是在此发现了唐代的莲花纹、联珠纹的方地砖,与唐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方地砖是一模一样的,可见北庭城的城市级别比较高,也说明这个城确是唐代的城,因为它有唐代的地砖。另外,也发现了联珠纹的瓦当。
对于北庭城,也是这几年通过深入考古才有所了解,原来对北庭城城外西边的西大寺了解比较多,寺中还有一幅特别著名的壁画《王者出行图》,这幅壁画中高昌回鹘王的形象,服饰、仪仗,基本是按照当时的样态进行绘制的。所以现在要复原高昌回鹘王国的装饰、仅仗,这幅壁画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在壁画中当时回鹘王的坐骑是一头神兽,具有象的特征,也有狮子的特征,另外,在图的下半部分有一男一女,戴有高昌回鹘特有的桃形冠。壁画的边上有个榜题,所题文字为高昌回鹘文。这个榜题的大意是说画中的男子是驸马,女子是高昌回鹘王的公主。由此可知,西大寺是一个王家寺院。
延伸阅读:
-
北庭都护军事以外的作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