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在今天的洛阳市东15公里处。2000多年前,也就是西周时期,这座洛阳故城便已经是重要的城邑了。真正意义上洛阳故城在东周中期才被当作都城。东汉时,刘秀定都洛阳。此后,三国时期的曹魏,西晋和著名的北魏相继建都于此。
洛阳故城的规模在北魏时期达到了顶峰,总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是当时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因此也被称为汉魏洛阳故城。
在中国都城史上,最早的南北中轴线大街,最早的里坊制都城,都出现在汉魏洛阳故城。对汉魏洛阳故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大约60年。在这片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地上埋藏着中国历经朝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遗址。
中国历经朝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发现和发掘: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座都城,它始建于西周,其间经过了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修建与使用,曾经是我国古代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王都或者国都。汉魏洛阳故城的历史很悠久,据统计说它整个建都的时间有540多年,该城从西周一直沿用到唐初才被废弃,大概有1600年的历史,所以说这个城址有很辉煌的一个过程。
汉魏洛阳城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东汉和曹魏、北魏这三个王朝建立的都城,它在这几个时期是最为繁盛的,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城址形制变化,影响了我国后代的都城。
在东汉延续的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洛阳故城一直是它的首都。东汉洛阳城的考古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此后将近2000年的岁月中,东汉洛阳城的地面建筑全部被毁。它的盛世容颜,只能是片段性地残留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散乱甚至互相矛盾。想要复原东汉洛阳故城的原貌,必须依靠考古工作,而考古工作者能否从夯土层,也就是东汉洛阳城的地基中,复原出当时的都城呢?
这个城的城圈为南北长方形,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所以说在古代的文献中,它也被称为“九六城”。我们可以看到,城里共有十二座城门,南面有四座,东西墙各有三座,然后北墙有两座。 实际上根据这样的记述,我们也就基本上清楚了,中国古代天子的都城都是遵循着这样一个制度来营造的。所谓的“方九里”,就是说天子的都城大致是有九里见方。
“九经九纬”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天子的都城,每面有三座城门,每座城门有三个门道,城内的道路也有三条,实际上跟我们现在大街上有三条道是一样的规划。中道只供天子通行,左右两道供百官行走。“九经九纬”指的就是东西有九条路,南北有九条路。
“左祖右社”,就是说在这个宫左面要有祖庙,右面要有社稷坛这样两个建筑。实际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北京城也是这种格局,古代都城制度是一脉相承的。“面朝后市”指的就是朝议之地在前面,都城里面的市场在后面,所以这个也是都城制度的一个方面。
汉魏洛阳故城东汉都城它的南北是九里,但是它东西是六里,为什么规模不太一致呢?因为它在历史上开始建造的时候,并不是都城。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商朝灭亡之后,西周初年在洛阳盆地修建了雒邑和成周城,其中汉魏洛阳故城所在的成周城专门安置商朝的遗民。也就是说,成周城最初并不是按照天子都城的形制建造的。
东汉末年,皇权衰微。董卓伺机进入东汉的都城洛阳,立只有8岁的刘协为汉献帝。随后,袁绍等各路诸侯开始讨伐董卓,董卓为躲避讨伐,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公元190年,董卓即将迁都。临走前,他一把大火将洛阳故城付之一炬。几百年的繁华帝都沦为一片焦土,这是洛阳古城第一次被大火焚毁。
洛阳故城的焚毁掀开了三国争霸的大幕。孙权、刘备、曹操各据一方。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正式取代汉王朝,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曹魏洛阳故城”。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曹魏新修的官城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而且它的官城正殿叫太极殿,正门叫闾阖门,这个就和后来文献记载的北魏宫城的格局是完全一样的。东汉是一个多官的形制,为什么到了曹魏以后,这个宫城变成了单一宫城的形制呢?
实际上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来寻找原因。我们知道东汉末年,军阀间的长期混战,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时期呢,在中国的北方一代枭雄曹操崛起。曹操崛起以后,迅速地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曹操作为统治者,大力提倡“节俭”的风气。而当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以后,他在建设都城的时候,也主张精简都城、宫室。所以曹魏时期营建的洛阳宫,是一个规模缩小的居北居中的宫城。
这个单一宫的出现也有一个很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我们现在北京城天安门的前面有南北大街,有条前门大街,还有东西向的长安街。这个“T”字形 格局实际上在曹魏都城时就开始出现了,曹魏的洛阳宫在都城北部的中间,它的都城正门和大城正门之间出现了一个很开阔的空间,两个正门之间的大街也成了城市的轴线。
曹魏时期,确实已经明确形成了有中轴线、宫城居北居中这样一个形制。曹魏政权在汉魏洛阳故城持续了40多年。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曹操之孙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西晋,定都洛阳52年。洛阳故城未经战乱破坏,晋都大体上依然为曹魏时旧貌。
魏晋时期,中原历经仅仅不足百年的短暂和平后,社会经济恢复很快,洛阳城又一次繁荣辉煌。但好景不长,西晋末年再次进入战乱时期,致使洛阳及周边“苍生惨灭,百不遗一”。此时的洛阳城再次被毁,化为焦土。这是洛阳故城第二次被烧毁。
在此后将近200年的战乱中,中原进入到诸强纷争的时代,最后一支北方的力量逐渐崛起。这就是由鲜卑族创立的北魏。公元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当年10月,开始营建洛阳城。洛阳故城即将进入它作为都城的鼎盛时期。
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以后,他基本上延续了魏晋时期洛阳城的格局,正殿叫太极殿,正门叫阊阖门,也有铜驼街,这基本是曹魏都城的格局。北魏洛阳城不仅仅是延续了魏晋时期中原都城的面貌,它还有新的创造,它的创造是什么呢?宣武帝时期,在原来大城的外围又新修了一座外郭城,修筑有320多个里坊。而且根据记载,这个外郭城东西宽二十里,南北长十五里,在城南洛水以南还有四夷里、四夷馆,还有一些里坊,加上这一部分南北也是二十里,整个城市规模大概达到了近80平方公里。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这条连通了中国与西域的商途,在和平时繁华,在战乱时衰落。北魏迁都至洛阳之后,孝文帝重启丝路。 地中海沿岸的大秦,也就是古罗马,也与北魏有着经常性的贸易联系。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直接催生了都城向坊市制形制的变化。·通过考察研究,我们知道北魏洛阳城是这样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化商贸大都市,那么在发掘过程中,是不是也出土了一些来自别的地区的遗物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北魏的一个陵墓里面就发现了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金币。
此外,在西外郭城的大市里面,发现有很多烧造的青瓷器还有釉陶器,尤其是有一件釉陶器,它的形制非常特别,它的外观装饰有联珠的图案,陶瓷器是中国传统的制作技术,而这件釉陶的装饰图案又是西亚的金银器或者玻璃器上面的特点,它也是典型的东西交往的一个物证。
北魏洛阳城在当时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都市,有三重城圈,就是宫城、内城、外城,内城里边还有很多官署。北魏都城的宫城,因为我们近年持续进行的发掘,发现了宫城的正殿太极殿,以及它前面的三道官城正门。它的第一道正门叫“闾阖门”,这座宫门规模很大,东西是44米,南北是24米,有三个门道。通过考察,我们也确认了这个宫门前面修筑有两个夯土大阙,就是巨阙,这个也有记载,而且这个双阙是子母阙,是宫门前重要的礼仪象征。
太极殿规模巨大,它的中心主殿,东西102米,南北62米,两侧还有两个附属的宫殿,文献记载中叫作太极东堂、太极西堂,实际上它是三座大殿并列的格局。 同时我们通过太极殿的发掘,也确认了这座大殿始建于曹魏,整个夯土基址都是曹魏政权完成的,北魏时期对该建筑进行了重修,之后的北周政权也重修了该建筑。
然后通过在太极殿北侧发掘,我们又发现了它的第二座宫殿,就是皇帝与皇后居住的寝殿。它叫显阳殿,曹魏时候叫昭阳殿。西晋继续沿用了曹魏的宫殿名字,而西晋初年因为要对司马昭之名进行避讳的原因,昭阳殿就改名为显阳殿了。
闾阖门以南有铜驼街,北魏时候的铜驼街两侧有很多的排列整齐的官署。整个内城在北魏是作为官署区域的,实际上就是后来隋唐长安和东都洛阳都城里面,皇城的这样一个位置。
延伸阅读:
-
洛阳这个地方为什么如此受青睐(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