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杰作,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被它连接沟通,支流多到无法计算。它就是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起源古老,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开凿,隋炀帝时开凿了永济渠、通济渠,将古代运河连接起来,以“人”字形沟通南北、畅达东西,成为隋、唐、宋三代运输的大动脉,让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和华北平原紧密联系;到了元代,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至北京,大运河裁弯取直,形成了“一”字形的走势,巩固了元、明、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遗产涵盖丰富,包含水利工程、航运设施、仓储机构、沿线城镇、治水名臣相关遗迹等等;在时空角度上,中国大运河是超大型的遗址,是中华版图上不可移动的文物,并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身上印刻和折射的是中国2500年历史的痕迹,它也成了一首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印刻和折射的是中国2500年历史的痕迹
大运河考古:
在考古人的眼中,大运河是中华大地上影响最大的历史遗迹之一。大运河是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构成的,纵贯南北,把中国的三大古都区连接起来。大运河包含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还是活着的文物,如果说长城是中国的脊梁,大运河就是中国的血脉,生生不息地滋养着中华文明。
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是大运河考古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的大运河具有2500年的历史。一般都认为它的修建时间要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当时正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每个诸侯国都在谋求富国强兵,于是纷纷开凿运河。邗沟只不过是早期运河之一,还有北方的其他的一些早期运河,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修建的。
到了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在江南地区开凿了徒阳运河。到三国时期,孙权开凿了破冈渎,使太湖地区船只能直接经由秦淮河而直达建业(今南京)。另外,曹操当时在黄河以北开凿的白沟,实际上就是永济渠的前身。到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通济渠,整修江南运河,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贯通。
大运河考古,除了研究它的沧桑变迁之外,还要研究大运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漕运。“漕运”是什么意思?以水转谷谓之漕,即利用水路来运输粮食。当然,盐运这些其他东西的运输也算是漕运。
关于漕运,我们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比方说河南浚县的黎阳仓,洛阳的回洛仓、含嘉仓,这些都是隋唐时期的大型的粮仓。含嘉仓出土的一块碑记就是讲从苏州府运过来的漕粮,是怎么从东门进来,放到第几排窖里。在回洛仓里也发现了这种铭文砖,记录了对仓窖的管理。
回洛仓整个仓城长1100多米,宽335米,面积大概相当于50多个标准足球场;它一个仓窖的直径一般是17米,深10米,所存放的粮食可以达到25万千克。可想而知大运河的开凿对漕运起了多大的作用。
大运河的开凿对沿线城市的发展,以及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运河催生了沿线的运河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运河并不是一条线,它像一张网一样覆盖在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像淮安、扬州、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地方都是应运而生的城市。
再比如说江苏发现的泗州城遗址,它最早是在北周时候就有建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就把泗州迁到了今天的盱眙这一带。隋唐大运河由南向北,从浙江杭州这一带过来,到了扬州,从扬州北上到泗州,开始由东向西走,进入洛阳。也就是说,泗州是一个转折点。也由此,泗州城曾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它被埋在地下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时候,一场洪水把它毁灭掉了,一直过了300多年,到2011年的时候,等我们考古队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泗州城的完整城址和布局。泗州城大约有2.4平方公里,它有五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建有月城,便于防御水患。倒塌的泗州城是在明代万历以后建的砖城,唐宋时期的土城墙则保留在这个砖城之中。
大运河的水工遗产丰富。而作为一条活态运河,有很多地方已经淤塞,甚至不复存在了,变成了农田。大运河考古就是把它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揭示出来。在诸多大运河水工遗产中,最重要的就是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因为它是黄河、淮河和大运河三者交汇的地方。
1127年,金军攻陷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押往东北,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掘开了滑县(今河南安阳境内)的黄河大堤,试图以水为兵,阻挡金军南下。由此黄河改道,经淮安清口夺了淮河的水道,入海口也从渤海改为黄海。这是黄河非常重要的一次变迁。
向南流的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漫淹沿线地区,下游决口泛滥非常频繁。为解除黄河对大运河的干扰,保证漕运的畅通,便诞生了当时最具科技含量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明朝万历年间,水利专家潘季驯主张将黄河水道收紧,同时将淮河水引入洪泽湖,抬高洪泽湖水位,使淮河全出清口,然后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河水。
对于清口水利枢纽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大运河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是中国古代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治水思想的集中体现。像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思想,又比如我们在顺黄坝发现的埽工(埽工就是用稻草、麦草及芦苇这样的东西跟泥卷起来来保护大坝,防止波浪的冲刷)遗址中所体现的护堤技术,对后世的治水实践影响深远。因此,它是一个世界遗产级别的水利枢纽工程。
提到大运河,离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是隋炀帝。2013年4月,隋炀帝墓被发现。隋炀帝的主墓室近方形,南北长3.92米,东西宽3.84米,面积有十几个平方米。当时发现这个墓的时候,大家怀疑这不是隋炀帝的墓。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怎么可能是埋葬在这样的一个小墓里?
墓室砖头都是很碎的,说明烧制时火候不高。墓中发现的一块墓志刻文已经漫漶不清了,但可见“隋故炀帝墓志”等字,这毫无疑问就是隋炀帝墓。一个堂堂的帝王,生前拥有那么大的权力和那么多的财富,却没有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而是修长城,修驰道,发动了几次保卫国家主权的战争,以及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意义是连接中国的三大古都区,也就是北京、西安、洛阳,以及南京、杭州, 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这个结构是超稳定的,由此也奠定了中华版图的稳定性,从那以后中国就鲜有漫长的分裂时期。
延伸阅读:
-
最能感受大运河文化的城市(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