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位于黄河中游,因抬头可见韶山而得名。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央地质调查所袁复礼等人在此发现一处史前遗址,并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仰韶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是史前聚落遗址。发掘历时两个月,出土大量的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和数量众多的彩陶。彩陶多为红陶,陶器表面或口沿处绘有黑色或暗色的花纹图案。安特生将这种文化现象命名为“仰韶文化”。这次命名,成为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
发现和发掘:
安特生是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他的任务主要是为中国寻找矿产资源,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国地质调查所的研究人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古生物的化石。古生物化石在民间特别受重视,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它们是很重要的药材,把它们称作龙骨。
安特生获得了关于豫西有龙骨的信息,1920年秋天,他派助手刘长山到豫西调查。刘长山获得了古生物化石的信息,同时还收集了几百件精致的石器。回来以后,他告诉安特生,很多石器是在渑池县一个叫仰韶村的地方发现的。安特生认为这些石器的发现非常重要,可能证明中国有石器时代的文化。
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史前文化的任何线索,当时很多人甚至提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是从西方传过来的。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亲自来到了渑池,来到了仰韶村。在这里,安特生意外发现了彩陶。他回到北京后,在地质调查所的图书馆里看到了安诺遗址的考古报告。这个遗址是位于中亚的土库曼斯坦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个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经过对比,安特生意识到,仰韶村遗址的彩陶很可能也是新石器时代的,很可能跟中亚的彩陶有某种联系。他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于是就有了仰韶村遗址的发掘。这次发掘发生在1921年10月27日。这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陶器包括小口尖底瓶,这是仰韶文化最有特征的器物之一。当然,当时还有非常重要的发现,就是非常著名的彩陶。这些彩陶主要属于仰韶文化中期,我们称之为庙底沟时期;还有一部分属于仰韶文化晚期。
安特生发现的彩陶的主要构图元素是一种弧线三角,三角形的边缘是弧形的,图中最下方的彩陶碎片上的图案,是由一个弧边三角形、一条弧线和一个圆点组成的一个个连续的图案,这是典型的庙底沟人表现飞鸟的形象,空白区域的形状就像一个勾走的鱼嘴,实际上这个图像表现的是飞鸟在鱼的身体里面的一种化生。
这件彩陶曲腹盆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花瓣纹,这是人们熟知的叫作庙底沟之花的非常精美的花瓣纹。这样的花瓣纹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弧线三角,加一个圆点,就是一只鸟的形象。这原本是群鸟在天空齐飞的一个场景,庙底沟人艺术化地把这样的景象表现出来,用花瓣来呈现效果。
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的这些艺术家有非常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绘制彩陶的技术非常娴熟,可以看到,目前几乎没有发现两件完全相同的庙底沟的彩陶。它们所表现的主题虽然非常相似,但实际上每一件都不一样,都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庙底沟的彩陶是我国史前艺术发现的一座高峰。
根据这些发现,安特生提出了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把这些发现命名为“仰韶文化”。安特生命名的仰韶文化是我国第一个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此后所有的我国各地发现的类似的小口尖底瓶,有这样的彩陶图案的,都被划入仰韶文化之中。
安特生根据他的发现,以及他对中亚地区的史前遗址的认识,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他列举了中国的仰韶村遗址彩陶和中亚的安诺遗址彩陶的一些相似性,还有和更西部的在黑海沿岸的一个叫特里波列文化的彩陶的相似性。通过这些相似性,他指出中国的彩陶文化可能是西来的。
安特生根据他的发现,以及他对中亚地区的史前遗址的认识,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他列举了中国的仰韶村遗址彩陶和中亚的安诺遗址彩陶的一些相似性,还有和更西部的在黑海沿岸的一个叫特里波列文化的彩陶的相似性。通过这些相似性,他指出中国的彩陶文化可能是西来的。
延伸阅读:
-
新一轮发掘解决哪些问题(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