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26年10月15日,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我国考古学家李济在这里铲下第一锹土,由此展开了西阴村遗址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一个半月的发掘,西阴村遗址出土了上万块彩陶碎片,并发现石锤、石斧等石器,骨锥、骨簪等骨器,由此确认西阴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最让人震憾的是,李济在泥土里发掘出一个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这是一枚距今4000年的被切割掉一半的蚕茧壳标本。茧壳长约1.36厘米,宽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这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壳为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目前被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发现和发掘:
1926年2月5日,李济与袁复礼先生离开北京,来到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3月24日,他们在夏县西阴村采集到86片陶片,其中14片是彩陶的。如此多的陶片,面积又大,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个史前遗址的重要性。回到清华后,李济完成了一份报告《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随后,发掘准备工作开始进行。清华学校同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签署合作发掘协议。
李济和袁复礼于1926年10月10日再次到达西阴村,10月15日至12月初发掘“灰土岭”,面积约40平方米,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考古工作,是考古地层学中国化的开始。此次发掘创造了一种“逐件把出土物的位置与参考点之间的三维距离记载下来”的“三点记载法”,这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仍为现今的考古实践所遵循。
各探方交界的位置都保留着“土尖”,并绘有探方的地层剖面图,这正是关键柱和四壁剖面图最早的雏形。此次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包括大量的陶片、石器、骨器等,尤其是彩陶纹饰,成为后来著名的“西阴纹”,并实证西阴村彩陶源于西阴村,否定了彩陶“西来说”。
此外,还发现了半个蚕茧壳。1927年,梁思永先生以西阴村遗存为研究对象,完成《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硕士论文,由此开启了西阴村遗址与相关遗存的广泛研究。1994年,张忠培先生将西阴村遗存命名为“西阴文化”。
1994年10月12日至11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一次发掘了西阴村遗址,在第一次发掘地点南略偏西105-165米的取土场上,发掘面积为576平方米。发掘确认西阴村遗址以西阴文化为主,还见有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及仰韶早期文化和商代早期遗存,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序列链,对于其文化面貌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1996年11月20日,西阴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