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代青铜器以其大气、稳重的造型、繁复的工艺成为那个时代权力和礼制的集中体现,也是后世人们心中殷商时代的象征。在殷墟中,已经出土的青铜器多达四五千件,包括礼器、生活用具、兵器等。
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出土于殷墟的青铜重器之一,该鼎重达832.84千克,是目前我国已知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1976年发掘的王后级墓葬——妇好墓中更是出土青铜器容器210件,总重量高达1.625吨,可以想见整个殷商时期的青铜产业达到了怎样惊人的高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解读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呢?发达的青铜文明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呢?
权力和礼制的集中体现
青铜文明的讲述:
中国的青铜时代大概是从距今4500年,一直持续到战国这个时期。什么叫青铜文明?为什么殷墟的青铜器那么重要?为什么殷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顶峰时期?其实它与中国的一种统治方式治理模式有极大的关系,特别是与礼制有很大的关系。
青铜产生的时间很早,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地中海东岸,后来通过甘肃及河西走廊,在距今5000年或者4500年前传到了中国西部。在这个时期,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简单的工具,例如青铜小刀、青铜凿子,但是到了距今4000年前,即二里头文化时期发生质的改变。人们开始用青铜技术铸造容器,这和中国的礼制有关。
许多族群的族长开始用一些特殊的器物来表现自己的等级、地位和身份。在没有青铜器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表现呢?用玉器。我国的玉器在9000年前就出现了,此外还有一种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叫蛋壳陶。蛋壳陶薄如蛋壳没有实用性,主要用途也是为了体现等级差异。
为什么这些容器非常重要呢?以鼎为例,中国华北地区有鼎文化,早期有陶鼎,后来有青铜鼎。为什么呢?因为主要是农耕民族,从9000年前开始,北方人吃小米,南方人吃稻米,都需要煮,而在煮的过程中,需要这些容器。草原游牧民族来回移动,带那些东西则很不方便。夏朝时,人们便开始铸造青铜器了。
铸造青铜器有一个十分关键的技术,即必须用陶土去塑形,这个就是“模”,然后做成陶范,这个就是“范”,两边一合,将铜汁浇进中间空腔。所谓“模范”,“模”和“范”其实是两种东西。
铜的熔点大概在1083℃,而陶的温度超过900℃。如何解决在浇铸的过程中这超过100°℃的温度差问题,从而让外面的陶范不变形,里面浇铸的铜器不变形呢?答案是我们的先民掌握了一种特殊的技术,就是制作陶范的技术。在制作陶范的过程中,他们会洗去黏土,加上粉砂和植物。在浇铸的过程中,植物的根茎或者颗粒迅速地汽化,形成微小的毛细血管似的气孔,然后迅速地散热,让陶范定型。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开始出现这种技术了。
随着这种青铜铸造技术逐步演变,制作的青铜器也越来越漂亮、精美。在这个过程中铸造技术不断演进,而技术演进的动力是统治阶级---商王、贵族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在殷墟遗址中已经发现了非常多的青铜铸造作坊,主要生产的就是这类青铜礼器,鼎、觚、爵、尊,各式各类的。还有一个重大的技术方面的变化,青铜器变得精致了,主要体现在花纹凸显出来了,这种半浮雕式的花纹,在这之前是难以做到的。
作为王权,对应的是礼制。作为一个贵族, 想拥有青铜器,都是通过国王的分封赏赐才能获得。每一阶级的贵族,有相应的青铜器,并逐级对应。青铜器数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儿呢?主要是体现在觚和爵上面。如果有很多觚、爵,拥有者就可以以此配套其他的器物。
西周以后,因为周人开始禁洒,食器的制造变多了,于是统治阶级就通过鼎和簋的数量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九鼎八簋”象征天子,“七鼎六簋”象征诸侯,直到“一鼎一簋”,逐级下降。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方式,而这完全建立在礼制的基础上,“器以藏礼”“器以载道“,统治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维持国家的运行。在此,我们列举几个典型的器物。
首先,是司母戊大方鼎。对于司母戊大方鼎,前几年还有很大的一个争议,就是名称的首字到底是“司”还是“后”的问题。这是古文字学术的一个争议问题,这个争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存在了(2011年已更名为后母戊,但非正名)。我个人建议,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还是称为司母戊,这样不会造成混乱。
那么,司母戊大方鼎有多大?高度为133厘米,横宽为110厘米,重为832.84千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那么,司母戊大方鼎在当时是不是最大的?对此,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绝对不是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司母戊大方鼎是跟王后的等级对应的,国君的等级更高,与之对应的鼎则更大。
司母戊大方鼎制作需要800多千克铜,铸造时至少要有5个熔炉在同时炼熔.而且要同时浇铸。这个过程在几分钟内要完成,可以想象其背后的组织、生产、协调都是非常高效的。
商代的青铜器的纹饰主体都是饕餮纹,中间凸起的那个地方,被称为扉棱,为什么要留扉棱呢?扉棱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两块合范的位置,为了掩饰浇铸过程中跑冒滴漏,所以就专门制作了扉棱。鼎耳部分的纹饰很特别,表现为两只老虎站立,中间一个人头,这个纹饰表示两虎争吃人头。 有的人则认为这表现了巫师借助虎的威望展现自己个人的威力,有狐假虎威之意。无论如何,都是通过虎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权势和地位。
鹗尊是从妇好墓里出土的,总共出土了两件,目前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以鹗为形象的青铜器挺多的,这种青铜器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怪鸟形象,非常威猛。从图上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猫头鹰,不会长如此巨大的犄角,由此可知它一定通过变形的方式,来表现一种威严,让你产生敬畏感、屈服感,而这个是这类青铜器主体造型的通用思维。
亚长牛尊出土于殷墟54号墓,又名亚长墓。这个牛尊很有意思,形象十分写实,这种牛学名为圣水牛,大约在西周中后期就灭绝了。它短脚部分非常粗壮,从侧面、后面看,屁股浑圆,口部可以张开,上面的盖子可以掀开,人可以把酒倒进去,也可以用勺子将洒舀出来。
它的侧面有老虎的纹饰。可以看见,老虎正低着头,身子往后蜷曲。身上还有其他的一些鸟纹、龙纹、鱼纹,全身布满纹饰,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它的尊贵性。目前,这件器物是殷墟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牛形器物。
三联甗是妇好墓出土的,也是目前为止,整个先秦时期唯一一件这种形状的器物。三联甗实际上是作为蒸锅被当时的人所使用的,器物上端的锅是可以拿下来的,可在下端生火同时去烧。这种甗既有单体的也有分体的,三个连成一体的,则非常奇特。
汽柱甑形器的用途是什么呢?云南菜中有个名为汽锅鸡的菜肴,非常出名,其实这道菜三千年前就出现了,这个器物的中间柱是空心的,下面则是贯通的,烧点食物可以达到类烧汽锅鸡的效果。
通过回顾殷墟的青铜器,我们可知在殷商时期中国青铜器的制作与工艺到达了顶峰。器以藏礼,统治阶级用器物代表礼制,而这种礼制文明在中国一直传承了几千年。
延伸阅读:
-
青铜器物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