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

简介:

当巢湖流域的凌家滩聚落逐渐被废弃,距它几百公里之外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一个古国又悄然兴起。

1936年的11月,西湖博物馆的馆员施昕更,在良渚镇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黑色的陶片、陶器等实物,由此揭开了良渚遗址长达80余年的发掘历程。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新石器时代的都邑性聚落,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遗址分布范围非常广,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遗址由庞大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以及数量达300个以上的郊区聚落构成,出土了体现用玉制度的大量玉器。

良渚古城遗址已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古发掘历程:

良渚文化,其实有三个非常闪亮的标签:最美的玉、最大的城、最早的坝。

施昕更

良渚遗址是1936年的时候,由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发现的。大概在清代到民国期间,良渚所在的这个地区,陆陆续续有非常多的玉器出土。但是在施昕更先生他们那个年代,整个社会上,大家都认为这些玉器属于周汉时期不认为是属于史前时期的。

那么这些玉器的归属是何时才得以确认的呢?1973年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有过一次发掘,人们很意外地发现,原来认为是周汉时期的这些玉器,竟然和良渚黑陶出现在同一个墓葬里面,由此认识到原来良渚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大量用玉了,而且大部分玉是贵族专用的。

反山墓地

又过了13年,关于良渚的玉器,有了更惊人的发现。1986年,距离施昕更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正好是50周年,当时准备在良渚开一个纪念会。为了配合这次会议,考古队在外边选了一个地方,开始进行一次发掘。选的什么地方?反山。反山发掘以后,就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特别大的惊喜。反山这十一座墓里面的玉器,代表了整个良渚文化区的最高水准。

反山的十一座墓里面的玉器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数量大,总共有1100件(组)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组合特别全,除了琮、璧、钺最基本的这三大件以外,很多前所未见的玉器,也都在这个遗址里被发现了。

良渚玉琮王

我们以良渚12号墓的玉琮王做介绍。这件良渚玉琮王,重达6.5千克,是最大体量的单件的玉器。它四个角上面都雕刻着良渚神人兽面像,它的中槽,每一个槽里面刻了两个以剔地浅浮雕和阴刻组合的良渚神徽。这个良渚神徽,它在整个良渚文化分布区,江苏、上海等地区都有出现。从良渚早期开始,一直到良渚的最后阶段(距今4300年),这个神像始终保持不变。所以我们认为在这片广大区域之内,当时的先民具有统一的一神教。

良渚神徽

良渚的玉器加工和凌家滩时候相比,又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比如这个良渚神徽,它真正的浮雕和阴刻的面积,大小约为12平方厘米,就是一个火柴盒这么大,每一毫米里边,它用石器还要雕出三五道很细的细线,而且是不会重叠的。这个工艺简直堪称“史前的微雕“。

良渚的神徽,有一个地方值得特别注意。它的顶部是一个方脸的,戴着一个冠的一个形象。而在凌家滩发掘出的玉人,也是一个方脸的,戴着一个冠的形象。我们觉得这个神徽的上半部分,可能和凌家滩遗址是有关联的。然后神像的下半部分,有点像大圆眼的图案,其实是来自河姆渡那边的传统,大概7000年之前就有这种重圈的形象,可能代表了太阳、月亮等自然崇拜的一个象征。

良渚莫角山

良渚第二个标签:最大的城。 1987年,在反山发掘工作开展了一年以后,在反山东南边,有条104国道要施工,这条国道穿过了一个高高的土台子,这个土台当地叫“莫角山”。莫角山被公路切开的部分露出很多红烧土,这些红烧土完全是人工堆筑起来的,整个面积有30万平方米,这是当时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最大体量的单体土筑遗迹。

到了90年代,发现它上面还有一层又一层加工精致的夯土,然后上面还有三个土台子。中国有些地方有种称为台城的遗迹,也就是说没有围墙,就建这样一个土台子,然后把地位较高的人安置在台子上。所以我们觉得莫角山很可能就是良渚贵族居住的台城。

良渚城墙石头

2007年,在杭州瓶窑镇葡萄畈的河沟边的底下发现了很多石头,顺着石头一找,发现它是一圈长达6公里的城墙,把整个莫角山包在了里边。原来“莫角山台城”仅仅是城里的一个官殿区。2009年,在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培训班里面,很意外地发现,在良渚的那片城墙之外, 还有断断续续的外围城墙。经过发掘证实,它实际上是良渚古城的外郭。

良渚古城三重格局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良渚古城的整体结构,中心是它的宫殿区,外围是内城,再外围是外城。良渚古城到底有多大呢?经测算,它的内城有280万平方米,外郭之内有631万平方米。基于以上这些发现,我们认为当时,这座古城很可能是一个超级大都市。张忠培先生认为,在5000年前这样的时点上,良渚古城代表了当时发展的最高水准,所以他把它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的第三个标签:最早的坝。良渚地区有各种资源,却唯独有一个不利条件,就是水的问题。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它的降水,在时间上分布非常不均衡。五六月份,很可能在两三天之内,就把这一年降水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给降完,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良渚古城位于下游的平原,那么从山上下来的山洪就会在这里形成洪灾。而下半年的时候,这个地方又会缺水。

良渚外围水利系统

于是,良渚人在山边建立了水利系统。良渚的水利系统是这样的,先是在西北部的山间谷地筑了6个谷口高坝,分别围成2个水库。在古城地势较低的西南边,又建立了平原低坝。这样一来,雨季形成的洪水,会被谷口高坝阻流在两个水库之内,避免了洪灾。而下半年旱季到来,古城缺水时,就由水坝向东边补水。

良渚独木舟

良渚水利系统,就这样解决了古城年降水量不平衡的难题。其实水利系统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当它形成了水库以后,水面的高度会比平原处高。在山上砍的木头,就可以用竹筏装载然后顺水漂下来,只要在坝的位置,翻一次坝,就能逐级地把木料等物资运送到古城。

根据测年结果,良渚水利系统整体的年代是比较统一的。我们测了28个数据,显示它的年代在距今4950年左右。我国著名的水利遗迹,如都江堰、灵渠、白渠、芍陂 ,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距今不超过2500年。而良渚的水利系统,把中国的水利史提前到了5000年前。 良渚的坝,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系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