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

简介: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其主体内涵属于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布局严谨,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多个区域,其中居住区周围还有一条大型的壕沟围绕,用来抵御危险。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可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了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彩陶,彩陶上生动的图案说明半坡先民已经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因为这些早期彩陶的出现,考古学家认为半坡遗址在年代上应属于仰韶文化早期。

提到半坡遗址,就会想到一个器物,即人面鱼纹盆

遗址特点:

人面鱼纹盆

提到半坡遗址,就会想到一个器物,即人面鱼纹盆。这件器物距今已经有近7000年的历史,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目前学术界关于人面鱼纹盆图案的意涵有20种以上的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简称图腾说,第二类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宗教说,第三类是祖先形象说。

人面鱼纹盆上图案的主体是一个人的面部形象,头上戴着尖尖的帽子,耳朵的两侧各有一条写实的鱼,嘴巴的两侧也像是鱼,但是有争议,有人说是羽毛。但无论如何,这个人的形象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普通人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中,鱼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鱼为什么重要?我们要通过半坡遗址所在的地理空间来考察它。

半坡出土的鱼钩

半坡位于泸河边的白鹿原上,当时河水的流量比现在大,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鱼钩、梭镖,这也说明半坡人在定居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完全放弃渔猎作为他们生活的补充。他们长期画鱼,从简单的绘画发展到非常成熟的绘画,他们画了2000年。半坡的先民们将这些图案绘制在很多的器物上,特别是在盆的内侧。

半坡瓮棺葬

半坡遗址发掘了200多座墓葬,另外,在它的聚落内部还发现了100多座儿童的瓮棺葬。这是因为在史前时期,儿童夭折的现象非常多,父母会把这些孩子的骨骸装在瓮里面,埋在地下,用来表达父母以及部落成员对这个孩子的祝愿。瓮棺葬埋葬在房屋的前后,代表孩子没有离开父母。与此相反,成年人去世之后,会被埋在村子的外面。

半坡遗址平面布局

村子外面的分界线是村子周围的环壕。半坡遗址中的壕沟可以分为内外两重,图中的红色区域显示的是外环壕,蓝色区域是内环壕,说明这个时期的村落中已经出现了内外壕,类似于传世的内外城结构。

通过观察内环壕的门址区域,可以看出它的壕沟向外形成了一个方形的区域。经过对龙山时期陕北及关中一些遗址的发掘,我们发现这个区域类似于后期城门中瓮城的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半坡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属于原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晚期阶段,但是从宏观上而言,作为一个整体,这个遗址与其他的遗址之间已经出现了规模上的区别。

挖掘这样一个两重的大型环壕,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这反映出当时已经有个区域性的人力动员,来共同为一个中心的聚落服务。也就是说,在社会管理层面,这已经为国家的形成做了一个长期的铺垫。

半坡遗址地理位置图

半坡遗址由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于1953年。尽管这个遗址没有完全被揭露,但是它为我们第一次揭示了我国境内史前聚落的大规模面貌。与此同时,通过半坡遗址的发掘,我们初步意识到,仰韶文化的核心在渭水流域,而不是在仰韶村所在的陕晋豫三省交界的地区。渭水流域从此构建起了中国考古学上第一个文化分期和文化编年的标尺和文化框架。因此,半坡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

总体而言,半坡虽然不大,但是它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承上是因为其中有很多早期的原始公社的状态存在;启下是因为一千年之后,逐渐出现了很多古国、古城,明确代表早期国家的因素出现,半坡刚好位于它们中间。因此,解读半坡遗址,我们任重道远,我们将来还要好好地研究半坡遗址及半坡文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