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槐树遗址

简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位于黄河与伊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自古便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双槐树遗址就位于此处。2013年至202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双槐树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工作,确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一处核心聚落遗址,专家将其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其中心居住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间,面积达1.8万平方米。在居住区的南部发现有两道围墙,呈拐直角相连接,这种布局是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长约6.4厘米、厚约0.1厘米的蚕形骨饰,它的出土说明在这个时候河洛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养蚕缫丝。

作为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晩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双槐树遗址被考古界称作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河洛古国: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发现和发掘:

双槐树遗址地理位置图

双槐树遗址位于巩义市河洛镇,从稍微大一点的范围来看,它位于伊洛河和黄河的交汇处。双槐树遗址北部就是黄河,南部就是五岳之一的嵩山。东边是虎牢关,虎牢关再偏南一点,有一个地方叫老犍岭,在民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驻扎军队的重镇。在双槐树遗址的西边,除了洛阳盆地之外,还形成了两道大的关口,北边是黑石关,西南部是轩辕关。我们可以想象东西各有四道大的关口,北边大河南面是嵩山,可谓是固若金汤之地。

三重环壕平面图

双槐树遗址有三重大的环壕,环壕内部用两道围墙,在中间位置画出一道线作为分割,北部是大型居住基址区,用现在的话说是贵族住的房子,面积达1.8万平方米。倘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间作为分割的墙体,其一端分成了两堵墙,并且各开了两道门,这两道门还形成了错位的布局。根据我们的研究,之所以建造成这种形制,显然跟防御有关,这就是瓮城的雏形。我们常说的成语“瓮中捉鳖”,就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的这种建筑形式。

二号院落南门一门三道示意图

除了瓮城结构外,双槐树遗址中还有一处建筑十分瞩目,就是双槐树遗址的二号院落。院落的南门右端是门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卫。左边有三个门柱,中间是三个门道。现在的天坛,包括一些重要的古都宫城,很多都是一门三道或三道门的形制。我们总结发现,这种门大多出现在非常高等级的建筑中,比如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它们的门也是三道门。由此可以看出,从仰韶文化晚期的双槐树遗址,到夏代,再到商代,再到如今现存的古代建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建筑采用了这种一门三道或三道门的形制。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双槐树遗址的众多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器物是一个牙雕蚕,它是用猪骨雕刻而成的,并且其中一面进行了打磨,非常光滑透亮。在观察蚕吐丝时可以发现,它们的身体大多呈浅黄色的透明状。牙雕蚕是用野猪的獠牙雕刻的,上面呈现的淡黄色是它本身的颜色,说明古人是经过长期观察才捕捉到了蚕吐丝时的特点,为了呈现这一特点当时的人特意选择用和其颜色相近的材料制作牙雕蚕。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代表了丝帛文明,双槐树遗址发现的牙雕蚕以及参考相关遗址的丝绸发现,能够充分说明,在距今5500年左右,我们中华民族的农桑文明已经到达成熟的状态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