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上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开幕。前一天,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地处河南三门峡市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的重要场馆。10月25日,也就是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开馆后的第七天,本人来到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实地参观。

▲ 中国考古圣地

▲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古城南,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1956年9月,为配合黄河三门峡大坝建设,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遗址内发现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窖、石器、骨器、彩陶器等遗物。

▲ 庙底沟遗址鸟瞰

2002年,为配合基建工程,庙底沟遗址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新发现的遗迹有房基、灰坑、陶窖、墓葬等。清理出来的房基为圆形地穴式结构,为尖椎顶状,有的房子柱洞还垫有砾石柱础,建造技术比半坡类型有所进步。这次发掘的陶窖相对集中,极有可能是当时烧制陶器的作业区。这次发掘中发现不少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这为明确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内涵,提示仰韶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提供了更加翔实的依据。

▲ 庙底沟遗址房址全景

庙底沟类型最典型的还是彩陶上的花纹。新建成开放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基本陈展《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花开“二字,缘自庙底沟出土的彩陶彩陶图案中特有的花瓣纹,知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花卉纹是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并称之为“华山玫瑰”。在古代“花”和“华”同音,所以以华山为中心的庙底沟遗址周边的“花”人群体,就是最早华人的由来。

▲ 花开中国

▲ 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

庙底沟遗址博物馆系统地说明了从新石器仰韶文化到新石器龙山文化,再到夏朝的演变过程。下面,主要根据庙底沟博物馆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一、仰韶文化早期:

1、仰韶文化的源头: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 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甲骨上的刻符

2、半坡类型与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 半坡类型陶器刻划符号

3、东庄类型与东庄遗址:东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东庄村遗址于1955年被发现,1958年5、6月发掘,是研究仰韶文化重要的遗址之一。

▲ 东庄遗址

仰韶文化中期:

1、庙底沟时代。

距今6000年前后,仰韶文化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庙底沟时代。庙底沟文化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复杂化的社会结构、大型的中心聚落和共同的信仰及繁荣的手工业,以彩陶为标识的文化向外扩张,影响了东到海岱,西达甘南,南至长江,北抵燕山的广大区域。

▲ 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各类彩陶片

2、仰韶村遗址:主要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村因此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圣地”。

▲ 仰韶村遗址出土的石制工具

三、仰韶文化晚期:

1、西王村遗址,位于山西芮城风陵渡镇西王村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水流域、陕北、晋南和豫西等地,为仰韶文化晚期阶段的代表。

▲ 西王村遗址出土的仰韶晚期生产工具

2、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故被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考古现场

3、庙底沟二期文化: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的过渡性阶段。

▲ 对庙底沟二期的不同观点

四、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原地区进入龙山时代。中原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黄河中游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距今约5000年-4000年。

1、王城岗遗址:龙山时代文化城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望城岗”。王城岗遗址是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

▲王城岗(八方)遗址

2、新密新砦遗址: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为主要内涵的遗址。

▲ 已闲置多时的新砦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