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是否存在
从1959年发现二里头遗址以来的几十年间,有关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争论持续不断。二里头早于郑州商城,但它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抑或是前夏后商,考古学者们长期以来聚讼纷纭,争议不休。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本来是在踏查“夏墟”的过程中发现二里头遗址的。但他根据文献记载以及20世纪50年代对二里岗文化及相关文化遗存的认识,仍推测二里头遗址“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
▲二里头遗址公园
此后,这一意见在学术界关于夏商分界的热烈讨论中占据主流地位达二十几年之久。20世纪7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邹衡教授独自提出“二里头遗址为夏都”说,学界遂群起而攻之。此后,各类观点层出不穷。从作为先行文化的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直至二里岗文化初期,每两者之间都经常有人尝试着切上一刀,作为夏、商文化的分界,而且也都有各自的道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久前的学术界又一边倒地形成了以邹衡先生的观点为中心的共识。 而在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已成功地释读了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朝的事迹为信史;1928年对安阳殷墟的发掘,确认该地是商王朝的晚期都城,从而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 由《史记·殷本纪》被证明为信史,推断《史记·夏本纪》及先秦文献中关于夏王朝的记载也应属史实,进而相信夏王朝的存在,这一推断由此之可信,得到广泛的认可。
▲安阳殷墟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二里头宫城就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都城,并且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王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也标志着中国几千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掘不尽的宝藏:二里头遗址
夏王朝雄踞大河两岸,居住在伊、洛、河、济一带。而偃师二里头遗址正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缩影。经过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几十年的考古发掘,现在所知的遗址范围大概为9平方千米,东西与南北各约3千米,主要遗迹分布在二里头和四角楼之间。1977年,夏先生将二里头遗址类型的考古学文化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考古研究所在二里头遗址共进行了20多次发掘,使人们对二里头遗址是否为王都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遗址发现了房基、灰坑、墓葬宫殿基址、坩埚片、铜渣、残陶范,南部发现有烧陶窑。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精美的成组玉器、铜器等珍贵物品。
1975年夏,偃师市翟镇公社社员在公社南不远处的二里头遗址附近,发现青玉器和铜器。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员闻讯赶来,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玉器。例如,铜爵:底部呈椭圆形,中间排列有五个乳钉,束腰平底,腹部的一面有两道凸线,三足较细,像铁钉形。玉钺:略呈长方形,刃微弧,上部中间有一圆孔,两侧有对称锯齿形纹饰。玉立刀:把下部中间有一圆孔,上部两侧有线条和对称的锯齿纹饰。七孔玉刀:有七个回孔,两侧有对称的锯齿,并有斜线划纹。柄形玉饰:柄上端内凹,末端稍有斜刃,尖端有残痕,白玉甚光润。
▲七孔玉刀
在二里头村南11号墓还出土了牌饰,长165厘米,宽8~11厘米,正面有许多碎小的长方形绿松石片很整齐地镶嵌成兽面纹。背面附铸四个穿纽,上下两两相对。兽面纹两目写实,中心分置有正圆形眼球,须纹对称内收,眉纹内弯曲,上有角纹和额纹,鼻与脊纹为额纹所阻断,其形更近于商周时期流行的兽面纹。
▲嵌绿松石铜牌饰
一件铜刀的柄部穿有6个长方孔,其尾部有环,经过了精心制作,与中原以北的鄂尔多斯文化可能有渊源关系。青铜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昭示着上古文明的进程走入青铜时代。为研究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器---足形小刀。截至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约200件,公开发表有117件,其中,有铜礼器近20件有凿、锥、锯、鱼钩、铜条、较大型的铜戈、透雕铜饰以及疑为大型礼器圈足的残片等。 铜器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说明铜器在二里头遗址中弥足珍贵和具有特殊的地位。
▲天下第一爵-乳钉纹青铜爵
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都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在豫西对“夏墟”进行考古发掘,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掀开神秘的面纱一角,中国考古界由此开始探索夏文化。此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从该遗迹中先后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宫城。
据说宫城距今约3600年,缜密规划、布局严整,面积逾十万平方米。宫殿区的四围均有宽达十余米至二十米左右的大路,大路纵横交错,大体呈“井”字形,构成二里头都邑中心区的道路网。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形制规整方正,保存完好的东北角呈直角。宫城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360米至370米。城墙用夯土筑成,宽约两米。每组都有明确的中轴线。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统一的方向,显现出极强的规划性。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及井字形道路总体鸟瞰
至少在距今3600多年以前,即已出现的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它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许多形制仍被后世所沿用,不愧为“华夏第一王都”的称呼。
挖掘才刚刚开始
从1959年的二里头遗址发现至今,中国考占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惊喜不断。考古发现是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宫殿基址。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
▲1959年二里头遗址挖掘现场
在1978年之前对二里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宫殿基址下叠压着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面积夯土遗存。考古鉴定表明,基址下面叠压着时代更早、结构更为复杂、规模更大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建筑基址。自2001年起,二里头工作队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同时,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大路。
2002年春,在清理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在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1件大型绿松石器。器物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起伏有致, 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
▲绿松石龙形器
2004年春季,在宫城以南,发现了一处绿松石废料坑,坑中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考古学家鉴定该坑时代属二里头文化偏晚期。2011年,经过考古工作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及东围墙、东庑组成,至少经过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学家推断,距今3600年~3700年,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
在宫城东北部、宫室建筑群以北发现的一处巨型坑,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一重大发现,为探索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 。 对二里头遗址的挖掘也才刚刚开始,秘密还有待于人们去探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