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周族之祖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迁居之处。公元前11世纪,周推翻殷商建立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用于管理国家。实行分封制度,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诗经》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西周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宝鸡中国•周原景区

 

礼乐文明的发源地

宗法制的实施,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之后发展为系统制度。为了加强宗法观念,以巩固自己在政治上的权威,在鼎上刻上铭文,借助于铭文宣传王的善德天命、文治武功以及臣下的恩宠和封赏。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

▲周公制礼

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的松散关系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仪式典礼演出的音乐和乐舞,也是周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人们在一种礼仪规范中遵循社会道德和秩序,维护社会人伦和谐。二者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不仅维系了周王朝长达800多年,更为以后秦汉帝国建立的大一统华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2000多年来礼乐成为儒家思想根本的支撑,礼乐教化在人们修身治国与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古代中国文化主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铜器层出不穷

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此地区北倚岐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这里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周文化的发祥地。遗留有大量大型的宫殿、宗庙遗址及众多的王室、贵族的祖茔。

▲周原遗址-- 马坑

由于西周末年政治经济中心东迁,众多的周朝王室、贵族为避战乱,多将青铜礼器埋入地下,因而在周原一带形成了大规模的青铜器窖藏群。自汉以来,周原地区就不断有周代的青铜器零星出土。之后各个朝代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从未间断过,数以万计。其数量之大,制作之精美,都堪称是奇迹。

▲周原青铜器

1890年,扶风县考古出土了一窖青铜器,达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卫鼎等,都出土于此。毛公鼎就是出土于周原的青铜器之一,现在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鼎内,铸有497字铭文,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所有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

▲周原毛公鼎及铭文

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大克鼎高近1米,直径1米,造型宏伟、壮丽。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及铭文

1957年,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了一窖青铜器共37件,其中有卫鼎、卫等。1966年在发掘的一座墓中又出土了鼎、簋、尊、角等17件铜器,还有兵器和车马器。1974年冬,扶风县庄白村南出土了窖藏青铜器103件,为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出土数量最多的窖藏青铜器。

▲出土于宝鸡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的温酒器--折斝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墙盘,墙盘的铭文长达284字,记述史墙的家族史,并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世系,对研究探讨西周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窖藏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而这里被世人誉为“青铜器之乡”。

▲周原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