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陵墓前立碑,无不在上面满刻是为了彰显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功绩的碑文,唯有一通矗立在唐代帝王陵墓的巨碑,在巨大的碑体上平素无字。这座无字丰碑目前仍完好地保留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前,它是遵照那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本人的意愿建立的,与由武则天撰文为唐高宗立的述圣记碑对称地立在乾陵前左右,用它巨大的无字的碑体,任凭后人去评说。

▲乾陵无字碑

在这两座石碑前的神道两侧,排列着长长两行石人兽雕像。这组陵前石刻象征着唐代陵墓石刻步入成熟阶段。在乾陵的陵园4门各立1对石狮,在北门又有6匹石马。陵前神道石刻,自南向北(由外向内)排列着石柱、翼马、驼鸟(朱雀)各1对,仗马和控马官5对,石人10对和石碑2通(无字碑和述圣记碑),还有“蕃臣曾侍轩禁者”立像61件。

石刻技法成熟,加强了细部刻划,不论人、兽皆选取端正恭谨的姿态,开始呈现程式化趋向,形成整体庄重肃穆的氛围,呈现出稳定、永恒的美感,汇成一曲对兴盛的唐王朝的颂歌。

▲乾陵神道石刻

唐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坐落在陕西省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等6县境内,由西向东分布着18座陵墓,习惯称为“关中唐十八陵”。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前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和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以后有中宗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享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纯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濯的简陵和僖宗李儇的靖陵。

▲ 关中唐十八陵分布图

此外,在咸阳陈家庄还有武则天为她母亲杨氏修筑的顺陵。这些唐代皇帝的陵墓多是依山为陵,只有少数是在平地构筑巨大的封土墓冢,但都构筑有宏大的陵园,并且设有成组合的陵墓石刻,造型雄伟,形体稳重,形成庄严、威猛的氛围,是唐代的纪念性大型组合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在乾陵以前的初创阶段的献陵和昭陵,神道石刻各具特色。

献陵在陵园四门各有1对石虎,南面神道有石犀及石柱各1对。虎、犀均立姿,造型拙朴而气势雄浑,承袭着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前石兽的造型风格。石柱为八棱柱体。顶承上有蹲狮的圆盖,下是双兽蟠转的石础,明显承袭南朝陵墓神道石柱的风貌,应表现着初唐杂采南北朝造型艺术风格,尚未融成新的时代风格的情况。

▲献陵石虎

昭陵的石刻,最著名的是阙前所立高浮雕“昭陵六骏”石刻,为贞观年间作品,每石雕出一匹战马,或行走,或奔驰,形貌写实,有的马身上带有箭伤。六骏模写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次重大战役中乘骑的战马,分别是飒露紫、騧驹、白蹄乌、特勒(勤)骠、青骓和什伐赤,仅在飒露紫前面雕有人像,是全装甲冑的将军邱行恭正为它拔箭。

这6匹意态雄杰的战马,呈现出一往无前的雄浑气势,用以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业,是一组成功的纪念碑性质的石雕作品。近年清理陵前北司马门遗址时发现放置六骏的长廊遗址,在两侧各面阔7间的廊房中,北3间放六骏石雕中3件,南4间放“十四国蕃君长”7件。蕃君长像现仅存部分无头残像,原应为端立姿态。

▲ 昭陵六骏石刻

乾陵的石刻规制严肃齐整,虽雕刻精美,但造型已丧失昭陵六骏那种写实、生动的作风,亦无初创阶段石刻拙朴雄豪的气势。后续的定陵和桥陵石刻,大致保持着乾陵石刻同样的风采,同属唐陵石刻成熟阶段的作品,石刻组合日趋制度化,与陵园建筑群及宏大的陵相呼应,共同形成肃穆、庄严、神圣的气氛。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政治、经济日趋衰落,自玄宗泰陵,继之建、元、崇、丰、景、光、庄等陵石刻与社会现实相呼应,也日趋衰落,渐失风采,无法与成熟阶段的作品相比,但尚能延续乾陵石刻创始之规制,雕刻也还精细可观。等到文宗章陵和以后的端、贞、简、靖5陵,唐陵石刻进入衰微阶段,虽然仍保持着陵前神道石刻的设置,但体姿已瘦小,雕工更粗率,显示出衰微破败的气氛,尽失初盛唐时陵前石刻原来具有的艺术风采,确是唐王朝每况愈下,终至衰微覆亡的写照。

▲唐陵石刻

在唐代的帝陵中,目前只发掘有靖陵1座,规制简陋,仅为前有阶梯墓道和甬道的土洞墓室,壁面绘有壁画,但多已残损,只存部分仪卫武士和兽首人身的十二辰图像,这座僖宗靖陵是关中十八陵年代最迟的,距唐朝覆亡不足20年,其陵墓规模和壁画水平完全无法代表唐陵壁画艺术。

目前唐代兴盛时的帝陵墓室还没有被发掘的标本,已发现的更具代表性的唐代皇室成员墓的壁画,是在陪葬初唐、盛唐时期帝陵的一些太子、公主或郡王墓中发现的。自唐高祖到唐太宗时期,墓室壁画的布局与内容尚多沿袭北朝,如淮安郡王李寿墓壁画(贞观四年,630年)和长乐公主墓壁画(贞观十七年,643年)。也可视为唐墓壁画发展的初始阶段,时间可延续到高宗当政时,如陪葬昭陵的新城长公主墓壁画(龙朔三年,663年)。

▲长乐公主墓壁画

当武则天主政时期结束,于神龙二年(706年)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和章怀太子李贤墓等墓的壁画,已脱离北朝影响,显示出唐代墓室壁画独特的时代风貌。特别是永泰公主墓的宫女壁画,绘画技法极佳;懿德太子墓的城阙和宏大的朱辂仪仗壁画,显示出盛唐气势;章怀太子墓的出行游猎和马球比赛,更具生动情趣。这些都标志着唐墓壁画艺术已进入成熟阶段。

▲ 章怀太子墓的出行游猎壁画

到开元天宝时期,唐墓壁画步入发展阶段,壁画人物形貌已追随当时风尚,崇尚体态丰腴,特别是仕女造型,更是衣裙宽肥,身姿胖美,模拟着贵妃杨玉环式的美人。在各级官员的墓葬里开始出现模拟六曲屏风的壁画,天宝四年(745年)苏思勗墓壁画屏面绘各种姿态的老人图像,以后又有壁画屏面绘树下仕女,或转向绘花鸟云鹤,还出现了山水画,画家韩滉之父韩休墓中的大幅山水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到宪宗元和年间以迄唐亡,唐墓壁画日趋衰微,前述靖陵残画,只可视为以前唐墓壁画艺术之余响。

▲西安唐墓壁画仕女屏风

除都城长安以外,在河南、山西、北京、宁夏、新疆乃至湖北、广东等地区也发现有绘壁画的唐墓,构图技法大致与都城长安墓室壁画近同。山西太原的唐墓中,多模拟屏风的壁画,屏面画为各种姿态的老人图像。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唐墓北壁绘大幅花鸟壁画,画面长290厘米,高165厘米,正中是一丛牡丹,花上彩蝶飞舞,花两侧绘芦雁,芦雁背后又有秋葵等花卉,反映出唐朝晚期花鸟画之盛行。宁夏固原、新疆吐鲁番唐墓壁画也多屏风式构图,屏面绘有骏马、花鸟等,新疆吐鲁番唐墓还出土有木骨绢面屏风实物,绘有伎乐、仕女、儿童及牧马图可以对比研究。

▲北京八里庄唐墓壁画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