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上艰苦跋涉的并不全是贩运货物的商贾,还可以寻到西去求法的僧徒们的足迹。他们为了获取西天“天竺”的佛教“真经”,不远万里,克服千难万险,往返于丝路之上。其中到达印度又学成返回长安的最著名的一位,是玄奘法师。他于28岁时,即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秋出发,经17年以后返回长安,受到唐太宗和京城居民的盛大欢迎。关于他沿途克服艰险危难的传闻,为后人所铺衍,成为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最后明代吴承恩据以创作了炙脍人口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

▲玄奘取经路线图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回到长安,第二天在朱雀大街展出了他携回的如来舍利150粒,金檀佛像7躯,所得经论520夹657部。以后他在长安专心译经传法,前后19年中译经75部1335卷。由于他文学造诣很高,又深谙佛学,精通梵文,所以所译的经的译文最精,达到中国历代佛经翻译事业的最高峰。同时他还写出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述所见闻138个国家城邦、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物产、宗教等,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的重要史籍。

像玄奘这样精求佛法经义的佛教徒,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信徒所以崇信佛教,目的是求得解脱现实的苦难。广大的劳苦大众都是如此,而上层统治者则是企望保持自己的地位和享受,也希望来世以及自己的子孙,能够同样处于和自己相同甚至更好的境域,得到更好的生活享受。

因此热衷于造像祈福,修寺建塔,凿窟开龛,供养礼拜,以期实现那些世俗的企望。 正因为如此,现存的各处佛教石窟寺中,唐代的雕塑和壁画常是数量众多而且引人注目,向人们显示着当时无名匠师的艺术才华。当人们来到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色彩鲜明的唐代洞窟,总会在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敦煌莫高窟唐窟彩塑

特别是窟内壁面上分布着的大幅经变画,有的甚至占满整面墙壁,常常用浓艳的色彩精细地描绘出世人所向往的佛的世界。东方的药师和西方的阿弥净土的庄严华美、幸福安谧,弥勒下生时带给人间的神奇而美好的景象,虔信观世音菩萨可以解脱一切苦难的事例,在漫天花雨、伎乐歌舞面前,使观众沉浸在奇妙的佛的世界的美好境界中,注入了解脱现实苦难的希望。

▲ 莫高窟148窟东壁北侧药师经变

那些呈现在窟内佛坛上的佛陀造像,也一改北朝时矜持超然的姿态,转而显露出慈祥和善的面容,撤除了人神之间的屏障,使信徒感到亲切自然,如同面对亲密的长者。至于旁边随侍的两个弟子,一老一少,更是常人模样,迦叶老成持重,阿难少年美貌。旁边还有面貌娇美的菩萨,以及虽然威猛但并不是狰狞可怖的神王护法。

这样一组造像,富于人间情味,诱使信徒相信他们会满足人们的世俗的企望。虽然有的佛像塑造得形体高大,如通常说的“北大像”,体高达33米,自下仰视,自然显得雄伟高大,但是仍然保持慈祥可亲的态势。这尊大像塑造于延载二年(695年),明显的是受到当时武则天在洛阳附近雕造大像的影响而塑造的。

▲敦煌北大像

武则天雕造大像,正显示了唐代皇室佞佛的历史事实。至今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佛座北侧的碑文中,明记在咸亨年(672年),“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用于雕造,直到上元二年(675年)雕造工程才最后完成,表明那还是唐高宗在位时的事。现存的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经实测自顶髻至底座(地面)高17.14米,加上背光火焰纹,全高约20米。大佛是趺坐像,仪貌庄严。但面露微笑,略呈低头俯视的姿态,令信徒仰观时顿生亲切慈祥之感,具有极大的宗教魅力。

▲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武则天所以大兴佛教,其实也是为了达到她自己的世俗的企望,利用宗教为她自己做皇帝制造舆论。最突出的是载初元年(689年)沙门怀义、法朗等造《大云经疏》,陈符命,喻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因经中有女主之文。武则天得《大云经》以后,重赏怀义等9人,封为县公,赐给他们紫袈裟和银龟袋,并颁《大云经》于全国,令每州都要建大云寺。

由武则天掀起的修造大像的热潮和迎奉“佛骨”的迷信之风,在唐代延续很久。以修造大像而论,甚至影响到东邻日本,据说著名的奈良东大寺大铜佛像,就是这一影响的产物。在中国,修造大像之风到开元年间仍很盛行。例如敦煌莫高窟那体高26米的“南大像”,正是开元年间(713—741年)塑造的作品。

▲ 敦煌莫高窟130窟 南大像

在那一时期兴工雕凿大像用工最为浩大的一处,是至今仍端坐在乐山凌云山栖鸾峰下的弥勒佛像。大像通高71米,肩宽28米,一只巨足的宽度即达8.5米,其上可容数人并立。他面容肃穆慈祥,面对三江激流汇合处,目送过往于足下的舟船,已历经千年风雨。更为可贵的是,当年发愿建像的并非皇室贵胄,而是一位见到凌云山下江流汇聚汹涌倾舟,想要努力制止船毁人亡惨剧的普通僧人海通,他想靠修造佛像,凭借神力以镇波涛,从而造福百姓。因此靠个人的毅力和诚心,筹集经费,动工凿建。

▲四川唐乐山大佛

巨佛雕成后缓解了江流的水势,并使舟船从远处就可看到那慈祥面容,向人们发出三江汇聚的怒涛就在前面的信息,从而早做准备,免遭危害。大像的工程开始于开元初年,但为其奋斗终生的海通没能等到大像雕成便已去世,最后由西川节度使韦皋续造,于贞元十九年(803年)竣工,前后历时90年。

这尊汇聚了人们将近个世纪的心血和劳动结晶的巨大雕像,不仅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最为高大的,而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教石雕像,确实又为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的轨迹上增添了新的耀目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