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会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等人,联名上书国务院,请求发掘明代成祖皇帝的陵墓—长陵。这一请求得到了批准,于是着手组织长陵发掘委员会,指导发掘事宜。委员会下设考古队,由赵其昌任队长,负责发掘工作。

▲长陵神道

然而,当时对发掘长陵存在不同的意见。反对者认为,当时尚不具备保存文物的技术条件。但反对发掘的意见未能占据上风,后来经过协商,决定先发掘明禅宗万历皇帝定陵作为试点。1956年5月,工作队进驻定陵,开始发掘工作,至1958年7月结束玄宫内的器物清理工作,发掘工作前后历时两年又两个月,出土了各类器物总计2648件。

发掘工作结束后不久,1958年9月,在北京故宫神武门举办了“定陵出土文物展览”。1959年,发掘后定陵地上建筑和地下玄宫经过修葺,就地建为定陵博物馆,并于当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考古发掘的正式报告《定陵》,也于1990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定陵博物馆

明代建国,定都南京,太祖朱元璋死后葬南京钟山孝陵。燕王朱棣(明成祖)夺取了政权,迁都北京,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北天寿山,陵名为长陵。此后,从成祖朱棣至思宗朱由检,除明代宗朱祁因故别葬外,其他十三位皇帝都葬在天寿山附近。天寿山成为明代皇帝的陵墓区,习称“十三陵”。

1956-1958年发掘的定陵,位于十三陵陵园北部偏西,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自选定的陵址。陵园东南朝向,仿照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平面格局与永陵相似。陵园四周有围墙两道,内墙后接宝城,外罗墙后接大峪山。明楼建于宝城前方、方城之上。宝城前与明楼、方城相接,中部用白灰掺黄土夯筑,称宝顶。宝顶下为埋葬帝后的玄宫。

▲ 明定陵全景

定陵玄宫由前、中、后三殿及左右两配殿组成。后殿中部偏西处有汉白玉棺床,床上置万历、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棺三具。后殿随葬器物多放置在帝后三具棺内和宝床南北两端的随葬器物箱中。随葬器物箱共计29件,另外在三具椁上放置着插有仪仗的仪仗架多架,全为朱漆木质明器,均已腐朽倒塌。

▲定陵玄宫内景

在定陵出土的大量随葬器物中,品种繁多的丝织品和服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共644件,它们主要是丝织品,个别衣物为棉毛织品。定陵出土金银器多达二十余种,五百多件。帝后棺内及部分器物箱中出土大量冠服用品,万历帝的翼善冠用金丝编成,制作精美;两位皇后的四顶凤冠造型庄重,十分富丽,另外还出土了百子衣、佩饰等。

▲定陵出土金翼善冠

遗憾的是,定陵出土的龙袍等丝织品,刚出土时鲜艳夺目,亮丽如新,但很快就变色、炭化了。它们十分脆弱,轻易不能移动,以致部分文物现在只能展出复制品。其中部分丝织品曾用合成树脂来进行保护,结果时间一久,发现丝织品失去了光泽、柔性和弹性,发硬变脆,现已完全毁坏。

不仅是定陵出土的文物难以保护,事实上,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特别是有机质文物的保护,目前仍是学术界的难题。定陵的发掘使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目前的技术条件虽已可以发掘包括帝王陵寝在内的众多遗迹,但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条件仍不成熟,最好的方案是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

▲定陵出土十二龙九凤冠

198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提出:“考古发掘工作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对不妨碍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遗址,在当前出土文物保护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的情况下,一般不进行发掘。”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重申:“目前,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